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10, 2025的文章

舌尖上的旅行:閱讀一碗看似普通卻不平凡的切仔麵

每當走到天母商圈附近,空氣裡總是瀰漫著一種淡淡的懷舊氣息。 來到切仔麵達人的店門前,時光彷彿流轉得更慢一些。這裡的古早味,是一場味覺的旅行——不是為了追尋遠方的壯麗風景,而是在日常裡,細細品嚐那些被歲月溫柔保存下來的片刻。 老闆娘的用心,就像一位穿越時空的旅人,總是在城市的邊緣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她不滿足於現成的調味,踏上尋覓之路。多年前在大龍峒一家日治時代傳承下來的老醬油廠裡,找到最原始、最甘醇的古早味。那醬油,經過四季的發酵,吸收了時間的溫度與土地的氣息,帶著一種低調卻深刻的香氣,像是小說裡主角在異鄉小鎮的咖啡館裡,靜靜等待命運的安排。 切仔麵端上桌時,湯頭清澈卻層次分明,麵條吸飽了醬油的甘甜與鹹香,每一口都像是在回憶裡穿梭。那種古早味,不只是味蕾的滿足,更像是一次靜謐的旅程——你在城市的某個角落,與過去的自己不期而遇。 這就是天母切仔麵達人的秘訣:用心尋找、堅持純粹,讓一碗麵成為日常裡最動人的旅行故事。 #天母美食 #古早味 #切仔麵 #老故事 #老味道 本文同意刊載:舌尖上的旅行:閱讀一碗看似普通卻不平凡的切仔麵 在 切仔麵達人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ianmunoodle1992

閱讀味覺的旅行:雪球星巴巴

在午後的巷弄裡,日子很甜雪花冰店的限定雪花冰端上桌時,時間彷彿慢了下來。那一層細細撒上的咖啡粉,像是異國旅途裡偶然遇見的陌生風景,帶著一點苦澀,卻讓人忍不住想靠近。咖啡雪花冰入口即化,冰涼中帶著咖啡的餘韻,像是夏日午後的微風,輕輕地撫過記憶深處。 吃著吃著,腦海裡忽然浮現出1987年中山北路一段開南書店樓下的馬可波羅麵包店。那時的我還是個國中生,每天下午四點,麵包剛出爐,空氣裡瀰漫著咖啡麵包的香氣。那香氣裡有種說不出的溫柔與堅定,就像小說裡主角在異鄉小鎮的咖啡館裡,靜靜等待命運的安排。咖啡麵包表面的咖啡粉微苦,卻和麵包的溫熱柔軟交織出一種難以言喻的幸福感。 原來,味覺也是一場旅行。雪花冰上的咖啡粉,帶我穿越時空,回到那個午後的麵包店。記憶裡的香氣和眼前的冰涼交錯,日子就這樣甜了起來。這種平凡裡的奇蹟,正是旅行文學裡最動人的片刻——在城市的某個角落,與過去的自己不期而遇。

《Trump: The Art of the Deal》──現代權力遊戲與心理操作

權力遊戲的清晨序幕 曼哈頓的晨曦尚未完全照亮高樓林立的天際線,川普的辦公室卻早已燈火通明。桌上攤開著當日最新的報紙、厚厚的交易文件和一疊待簽的合約。他的目光迅速掃過每一則頭條,思考著如何將這些新聞轉化為自己談判桌上的籌碼。 在這個空間裡,生意早已超越了金錢的計算,更像是一場權力的棋局。川普深諳現代社會的權力來源——不僅僅是資本的累積,更是對人心的掌控與話語權的塑造。他善於捕捉輿論動向,將媒體的每一次聚焦都變成自己的優勢;他懂得如何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讓自己的聲音成為主流,甚至主導整個議題的走向。 這樣的清晨,對川普而言,是一場場心理與權力的預演。他不僅在為下一場交易布局,更是在不斷思索如何運用話語、形象與策略,讓自己始終站在權力的中心。每一份文件、每一則新聞,都是他權力遊戲中的一枚棋子,等待著在合適的時機發揮最大效用。 在這個權力遊戲的序幕裡,川普展現了現代領袖如何結合資本、媒體與心理操作,將現實世界變成一盤盤精心策劃的棋局。 談判場上的心理攻防 會議室的空氣裡瀰漫著無形的壓力,川普總是第一個發動攻勢。他擅長運用「極端錨定」策略——一開場就拋出遠高於市場行情的條件,讓對手瞬間陷入被動。這種出其不意的高姿態,讓談判的主導權牢牢掌握在他手中。 川普的語氣總是堅定,表情自信,無論對方如何反應,他都能保持氣勢不墜。他會持續施壓,不給對方喘息的空間。每當對手出現猶豫或遲疑,他便視為進一步推進的信號,毫不手軟地加強攻勢。 他曾直言:「談判就像是一場心理戰,誰能讓對方相信自己的立場,誰就贏了一半。」在談判過程中,川普極為注重細節,會仔細觀察對手的表情、語氣、甚至微小的肢體動作,並根據這些線索靈活調整策略。他善於營造緊張氣氛,讓對方感受到時間壓力與失敗風險,逐步削弱對方的心理防線。 這種心理攻防,不僅僅是話術的較量,更是一場意志力的對決。川普讓每一次談判都成為心理懸疑劇,最終迫使對方在壓力下選擇妥協,達成自己想要的結果。

說謊者悖論

 「對啊,我在說謊」與說謊者悖論 當一個人被指控說謊,卻坦率回答「對啊」,表面上看似幽默,實際上立刻把聽者拉進了語言與邏輯史上最經典的自指難題──說謊者悖論。其核心在於:若某句話同時談論並評價自身真值,傳統的「真/假」二元框架就可能崩潰。 自指與真值矛盾 設想一句話宣稱「我正在說謊」。若這句話為真,說話者確實說謊,於是該句必為假;然而若它是假的,代表說話者其實沒有說謊,結果該句又應該是真的。這種互相牽扯、環狀銜接的評價機制,直接衝撞了邏輯中的排中律:並非所有陳述都能穩定落在「真」或「假」其中之一。 哲學與邏輯上的回應 為了拆解這一悖論,二十世紀的語言哲學家塔斯基提出語言層級的區分:讓談論真假的句子提升到「後設語言」,而被談論的對象則留在「對象語言」,避免同一層級的句子同時討論並評判自己。另一方面,非經典邏輯學家如 Graham Priest 則主張採納「雙面真理論」,允許某些句子可以「既真且假」,透過放棄「爆炸原理」來避免矛盾擴散。 日常語境的餘波 在日常對話裡,當有人大方承認「對啊,我在說謊」,他並非單純自嘲,而是無意中打造了一個無法被穩定判斷的語句。聽者若嚴格嘗試分辨它的真偽,很快就會陷入前述循環。這提醒我們:語言不僅是溝通工具,也可能成為探測邏輯極限的實驗場。 悖論的啟示 說謊者悖論揭示了語言自我指涉的微妙危機,迫使哲學家和邏輯學家重新審視「真理」這一概念究竟如何在語言中被界定。無論是架構語言層級還是採用多值邏輯,它都提示我們:要讓語言描述世界,先得確保語言本身的秩序不在自我反照時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