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元口號爭議的來龍去脈
一萬元口號爭議的來龍去脈 2024年度中央稅收再度「超徵」5,283億元,引爆在野黨「還稅於民」主張。藍白陣營鎖定「每人1萬元」作為動員口號,7月11日挾國會席次優勢三讀通過特別條例,一次性撥列2,350億元普發現金。行政院與財政部則警告:稅收優於預算並不等於歲計結餘,若未先還債恐演變為「舉債發現金」。此番攻防,既是政策爭辯,也是罷免戰後延伸的民意攻勢,最終迫使執政黨在附帶決議中保留覆議與釋憲的可能性。 為何定錨「1萬元」? 1.財務上限:扣除預留還債及長照、社宅等既定支出後,可供分配約2,500–2,700億元,平均至全體國民約11,000元;政黨談判取整數,落在「1萬」的宣傳甜蜜點。 2.心理效應:1萬元約等同一般受薪族月薪的30%,足以「有感」卻不至於瞬間惡化赤字。口號朗朗上口,便於動員。 3.歷史比較:2008消費券3,600元、2023普發6,000元;在通膨推算下,1萬元呈現「遞增」符號,強化政黨對照效果。 普世「還稅於民」原則下,國民到底能分到多少? 以5283億元超徵為基礎,可作三種試算: 1.全額平均、完全不排富
5,283億元 ÷ 2,320萬人 ≈ 22,800元/人。此方案等同把所有超徵一次性發完,財政部認定不可行,因債務尚未償付。 2.優先還債後普發(行政院版本) •依《公共債務法》必須先撥 1,358億元還本。 •剩餘3,925億元中,政府主張至少保留一半作為歲計賸餘、長照3.0等政策基金,再撥 1,500–1,800億元作「適度回饋」。 •若平均發放,約6,500–7,800元/人。此為2023年「6,000元模式」的延伸。 3.在野黨特別條例(已通過) •刪除補貼台電1,000億元,加碼至2,350億元直接發放。 •2,350億元 ÷ 2,320萬人 ≈ 10,100元/人。立法院最後以「整數1萬元」通過,差額由特別預算支應,等於先舉債後發放。 排富條款的爭論點 •在野版本採「全民普發不排富」:認為稅是全民共同負擔,回饋也應人人有份,且行政成本最低。 •行政院與學者主張「排富」或「弱勢加碼」:擔心現金雨對高所得族群效率低,易擴大貧富落差。 •立法院最終未納入排富,但附帶要求行政院 3 個月內提出「所得分級影響評估報告」,為日後修法留下伏筆。 給國民的「精算」結論 若以已通過的特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