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 2025的文章

孫中山如果目前活著,真的支持大罷免嗎?

孫中山的完整著作並未直接討論現代台灣的罷免行動,但根據他提出的民權理論、對代議制的批判,以及他對「罷免權」定位的多次闡述,可推論出下列態度輪廓: 1.原則上支持罷免的制度存在 •在《三民主義‧民權主義》第十六講,孫中山將「選舉、罷免、創制、複決」並列為人民直接民權,強調缺一不可,否則民主將失去「把權力拉回來」的煞車機制。 •他稱四權設計是「世界學理上第一次發明」,顯示其對罷免權具有高度理論自信與必要性認定。 2.視罷免為制衡代議政治的日常工具 •孫中山批評歐美僅有選舉權,導致議會淪為政黨工具;罷免可迫使被選舉人持續回應民意,防止「議院專制」。 •依其「權能區分」思想,政權屬人民、治權屬政府,人民必須能以罷免隨時收回授權,以保持制衡。 3.符合法律程序即為正當行使 •孫中山推崇「制度化革命」,主張以成文法落實民權;只要現行法規(如《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規定的提議、連署、投票門檻被遵守,即屬合法正當。 •他強調革命須「合乎世界大勢」並「合乎社會需要」;已成文的罷免法正是民主制度成熟的象徵。 4.同時警惕濫用與社會成本 •在比喻罷免為汽車「煞車」時,他暗示該權應慎用;若罷免變成情緒性或派系動員,將背離「治權專業運作、政權合理制衡」的初衷。 •孫中山也強調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認為人民須具備民主素養才不致使工具淪為惡性循環。 5.可能提出的附帶要求 •加強公民教育與資訊公開,降低罷免流於口號操作。 •鼓勵政黨把罷免作為回應民意、改進施政的契機,而非單純動員或報復。 •若罷免頻繁造成政治動盪,他或許會倡議調整門檻,尋求「效率與監督」的平衡。 綜合判斷,若孫中山活在今日台灣,他極可能原則支持「大罷免」,視其為落實「人民四權」的正當手段,但也會呼籲理性運用、避免濫權,並強調政治教育乃制度良性運行的關鍵。 孫中山,《三民主義‧民權主義》第十六講,1924。 《中華民國憲法》17、133 條;《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75–92。 孫中山,《三民主義‧民權主義》第十六講。 孫中山,《建國方略‧建國大綱》,1924。 

湖霧食旅筆記:在彩燕,嚐一口會發光的蓴菜

「讓味蕾先沾濕山泉,再把湖光封存進胃袋,旅程才算真正啟程。」——蔡春樹 抵達 ─ 霧起雙連埤,木屋裡傳出柴火香 晨霧攀上杉林,湖面像一方被打磨過的銅鏡。彩燕的木屋靜靜貼在水岸,廚房裡的鐵鍋敲出微響,像給旅人遞上一句低語:「進來吧,今日要請你喝一碗湖色。」 享用美食前必做三件小事 •先沿湖步道繞行半圈,讓鼻腔記住泥土與苔香。 •在門口水田邊駐足,瞧農人彎腰掐下一片片覆着晶膜的蓴菜。 •推開木門前深呼吸,將樹脂氣味與柴火香一併囤進肺部。 落座 ─ 吃湖光、飲山氣 1.涼拌蓴菜:端上桌即透光,晶瑩膠質在日光下拉出絲線,像把晨霧攪進碗裡。舌尖輕觸,清甜與荷葉香一同綻開,彷彿吞下一縷清風。 2.蓴菜炒蛋芽:短火爆炒三十秒,蛋香捲起山林草氣。咀嚼之際,膠質在齒間「咕溜」閃現,好似把清泉藏進金黃薄雲。 3.蓴菜鱸魚湯:山泉養鱸現撈清燙,湯面無油花,只有薄霧般的蓴菜漂浮。熱氣入喉時,那層天然勾芡讓寒意瞬間退散。 4.紅麴放山雞:皮薄肉彈,紅麴的微甘穿過雞油香。將一撮涼拌蓴菜搭在雞肉上,一口吞下——山水的寒涼與穀風的暖厚在唇齒碰撞。 5.蓴菜冰糖凍:離席前外帶一杯,車子下坡時吸一口,清涼沿脊椎滑落,像替炎夏按下暫停鍵。 私房小把戲:把涼拌蓴菜剩下的汁淋在白飯上,再放兩塊紅麴雞,米粒立刻穿上水晶外衣,晶亮得像星子墜入碗中。 半日流觴路線 •09:30 湖霧未散,沿雙連埤步道緩步;浮島漂移如墨點渲染宣紙。 •10:30 回到彩燕門前取景,S 形山路是「湖光寫生簿」的最佳視窗。 •11:30–13:00 落座彩燕,由冷入熱、以湯收尾,讓溫度畫出味覺層次。 •13:00 木棧道旁觀賞蓴菜採收;斗笠、青水褲與翠葉構成一幅濕地詩章。 •13:30–15:30 驅車十分鐘至福山植物園,把胃中的膠質與森林的芬多精一起發酵。 •15:45 圳頭古道溪邊野坐,拆開蓴菜冰糖凍,聽水聲替你調成自然伴奏。 四、把風土帶回家 •蓴菜酵素醋:微酸清透,夜裡兌氣泡水,一飲便把湖光倒進玻璃杯。 •天然蓴菜凍膜:冰敷十五分鐘,肌膚好似長出一層水衣,連燈光都能滑走。 •乾燥蓴菜茶包:熱泡兩分鐘,荷葉般的清香攜帶些許濕土氣,助你在城市夜色裡做一場濕地夢。 碎語 「在彩燕,你咬下的不僅是菜,而是一整面湖的呼吸;當那口『滑溜』在舌尖綻開,雙連埤的霧、水、草,也...

台北裁判書評:在法槌落下前聽見人心的顫動

 為何值得翻開 《台北裁判》是一部將台灣新上路的「國民法官制度」與懸疑推理結合的小說。作者唐福睿本身是執業律師,他把實務法庭的緊張空氣、程序細節與社會議題一起塞進 A6 文庫本的小小篇幅,讀來卻毫無擁擠之感。整本書像一場節奏快速的審判倒數,在翻頁聲中不斷質問讀者: —在法槌落下之前,你站在哪一邊? 劇情亮點(無雷) • 開場就是遠洋鮪魚船長慘死。三名外籍漁工成為眾矢之的,媒體與輿論齊聲要求極刑。 • 首批六名素人國民法官登場,必須與三名職業法官共同決定生死。制度的新鮮感自然成為懸念。 • 原住民辯護律師葉秉仁扛起全書情感重心;他的族群身份讓他在庭內外都得對抗偏見,也讓案件更顯複雜。 • 作者把整起審判切分為「一章=一天」,十天走完調查、攻防到評議。章章結尾設伏,把讀者卡在懸崖邊。 • 最終逆轉既合乎邏輯又不失震撼,帶來餘韻:死刑是否真能帶來正義?我們面對他者時,偏見是否早已宣判? 深度解析 故事張力 作者善用法庭戲的「你一言我一語」節奏,加上外界輿論的推播助燃,讓故事幾乎沒有冷場。即使場景多數在法庭或律師辦公室,仍能保持緊湊,讀者很難中途擱下。 議題分量 死刑存廢、移工處境與族群衝突在本書密不可分。唐福睿沒有把議題硬塞進劇情,而是藉角色視角自然滲出: • 嫌疑移工的語言屏障與工作剝削暴露了制度裂縫。 • 辯護人身為原住民的自我認同,映照出主流社會常忽視的差別待遇。 • 國民法官既是「人民」又被迫成「審判者」,他們的掙扎像一面鏡子,映照讀者自身的司法想像。 角色群像 除了主角葉秉仁,陪審員、被告家屬、船長遺孀到檢察官,每個人都有明確動機與脆弱點。即使篇幅不長,人物弧線仍能成立,尤其幾段旁聽席與網路留言的插敘,使角色立體度再上層樓。 節奏與文筆 • 十章如十組倒數計時器,壓縮在不到 300 頁的文庫本中,既方便通勤翻看,也讓懸疑張力始終維持高檔。 • 法庭對白大量使用口語,與嚴肅議題形成反差;翻譯失誤、專業術語的糾結則替推理增添層次。 • 章間以新聞快訊、社群截圖穿針引線,令讀者像與全民一起旁聽審判,強化臨場感。 可能缺憾 • 作者對死刑與人權立場較鮮明,部分讀者可能感到「被說教」;若期待單純娛樂,需調整預期。 • 為服務劇情張力,真實法庭流程被大幅濃縮;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