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如果目前活著,真的支持大罷免嗎?
孫中山的完整著作並未直接討論現代台灣的罷免行動,但根據他提出的民權理論、對代議制的批判,以及他對「罷免權」定位的多次闡述,可推論出下列態度輪廓: 1.原則上支持罷免的制度存在 •在《三民主義‧民權主義》第十六講,孫中山將「選舉、罷免、創制、複決」並列為人民直接民權,強調缺一不可,否則民主將失去「把權力拉回來」的煞車機制。 •他稱四權設計是「世界學理上第一次發明」,顯示其對罷免權具有高度理論自信與必要性認定。 2.視罷免為制衡代議政治的日常工具 •孫中山批評歐美僅有選舉權,導致議會淪為政黨工具;罷免可迫使被選舉人持續回應民意,防止「議院專制」。 •依其「權能區分」思想,政權屬人民、治權屬政府,人民必須能以罷免隨時收回授權,以保持制衡。 3.符合法律程序即為正當行使 •孫中山推崇「制度化革命」,主張以成文法落實民權;只要現行法規(如《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規定的提議、連署、投票門檻被遵守,即屬合法正當。 •他強調革命須「合乎世界大勢」並「合乎社會需要」;已成文的罷免法正是民主制度成熟的象徵。 4.同時警惕濫用與社會成本 •在比喻罷免為汽車「煞車」時,他暗示該權應慎用;若罷免變成情緒性或派系動員,將背離「治權專業運作、政權合理制衡」的初衷。 •孫中山也強調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認為人民須具備民主素養才不致使工具淪為惡性循環。 5.可能提出的附帶要求 •加強公民教育與資訊公開,降低罷免流於口號操作。 •鼓勵政黨把罷免作為回應民意、改進施政的契機,而非單純動員或報復。 •若罷免頻繁造成政治動盪,他或許會倡議調整門檻,尋求「效率與監督」的平衡。 綜合判斷,若孫中山活在今日台灣,他極可能原則支持「大罷免」,視其為落實「人民四權」的正當手段,但也會呼籲理性運用、避免濫權,並強調政治教育乃制度良性運行的關鍵。 孫中山,《三民主義‧民權主義》第十六講,1924。 《中華民國憲法》17、133 條;《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75–92。 孫中山,《三民主義‧民權主義》第十六講。 孫中山,《建國方略‧建國大綱》,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