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9, 2025的文章

泰柬「最血腥五日」落幕

緊急協商達成「立即且無條件」停火協議 泰國與柬埔寨歷經五天砲火衝突後,於 7 月 28 日午夜零時正式停火。這場十餘年來最激烈的邊境流血事件,在東協(ASEAN)主席國馬來西亞總理安華.依布拉欣(Anwar Ibrahim)居中斡旋下,雙方代表在吉隆坡宣布「立即且無條件」停火,並同意恢復高層直接溝通。 衝突始末 ‧ 7 月 24 日,泰軍士兵在邊境遭地雷擊傷五人,引爆衝突。 ‧ 雙方旋即動用重砲與空襲,戰火沿着長達 817 公里的邊界蔓延。 ‧ 泰國與柬埔寨共計至少 35 人喪生、逾 26 萬名平民流離失所;泰方通報 13 名平民死亡,柬方則有 8 名平民罹難。 ‧ 衝突期間,兩國互撤大使,泰國更關閉所有東北部陸路關卡。 國際斡旋 迫使雙方回到談判桌的不僅是東協,還有主要大國。美國總統川普警告若不止戰,將擱置與兩國的貿易談判;國務卿馬可.魯比歐(Marco Rubio)派遣特使到馬來西亞協助調停。中國亦公開呼籲節制並提供對話平台。多方壓力下,停火談判在 48 小時內迅速敲定。 協議重點 1.立即停止一切敵對行動。 2.泰柬總理、外長與國防部長恢復熱線,並由邊境軍區指揮官 7 月 29 日上午 7 時在邊境會晤。 3.雙方若同意,可邀請東協觀察員進駐,監督停火與排雷行動。 4.全面開放人道救援通道,允許國際與在地 NGO 進入受衝突地區。 5.兩國邊境委員會八月重啟畫界談判。 領袖回應 柬埔寨總理洪馬內(Hun Manet)稱此協議「為雙邊關係回歸常軌奠定基礎」。泰國代理總理佛塔姆.韋查雅猜(Phumtham Wechayachai)則表示將「以最大誠意」執行停火。 區域意涵 儘管東協過去屢受批評「只會開會、缺乏牙齒」,本次迅速促成停火,成為 10+1 架構下罕見的成功案例;不過專家提醒,爭議邊界遲未劃定、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稍有擦槍走火仍恐重燃戰端。 邊境現場,許多臨時收容中心今晚首次熄燈,全家逃難的泰國沙繆(Samut)女士說:「只希望這次真的能停下來,讓孩子回到學校。」停火聲明固然來得及時,但真正的和平,仍有賴持續對話與邊界長治機制的落實。

臺中市近期「超徵」話題的來龍去脈

 超徵謠言從何而來? •7月27日起,社群平台大量流傳數張圖卡,聲稱「臺中稅收超徵120億元,可普發每人4萬元」。 •圖卡同時把新北、桃園等縣市列為「超徵普發」對象,引發關注。 2. 市府迅速澄清「並無120億超徵」 •臺中市政府 7月28日公開說明: •113(2024)年度稅收決算僅比原編預算多出約9億元,遠非謠傳的120億元。 •網傳「普發4萬元」屬假訊息,已向警方報案偵辦。 3. 為何民間會出現「臺中超徵」印象? 1.歷年決算常見「歲入高於歲出」 •自2020年起,臺中連3年出現決算賸餘(地方俗稱「超收」「超徵」),累積金額被部分政治人物拿來與中央「稅計賸餘」類比。 2.中央普發現金1萬元的連鎖效應 •罷免案與中央普發1萬話題交織,政黨互批「超徵就該還稅於民」,使地方政府也被要求「比照中央」。 3.離散數據被放大再計算 •網民將歷年賸餘(含非稅收入與中央補助)累加,再以人口數除,粗估「每人幾萬」,但忽略: •年度賸餘並非全部來自地方稅; •法定用途必須先償債、提撥基金,並非可全數現金發放。 4. 實際財政現況 •2025年1月公布資料顯示: •盧秀燕上任後人均負債降至2.95萬元,為六都唯一財政級次升級城市。 •市府仍規劃以低利「發新債還舊債」200億元,以降低利息支出。 •2025年6月底市府公共債務餘額仍達695億元;任何「賸餘」依法優先用於還債或基金撥補,並無財源可直接普發4萬元。 5. 小結:臺中「超徵」並不等於巨額可分現金 •今年僅9億元超預算歲入,換算平均每人不到300元;與「每人4萬元」相差逾百倍。 •依《預算法》地方決算賸餘須先還債、提列基金,尚須議會決議;非網路口號即可發放。 •因中央普發現金造成的「比照期待」,經網路錯誤累加與誤用數字後,才形成「120億/4萬元」謠言。 簡言之,臺中並沒有「超徵120億可發現金」這回事;流傳數字源於對歷年決算賸餘的誤解與放大,再加上選舉語境的操作,才讓「超徵」成為熱門話題。

從罷免受挫到組黨備戰:破解藍營秋後算帳的四道免疫牆

先築四道「免疫牆」,穩住罷團本體 1.法律免疫 •專案蒐證:所有威脅、抹黑、行政刁難即時截圖、錄音並雲端備份。 •快速提告:結合公益律師團,對誹謗、妨害名譽、選罷法違規即刻送件,讓藍營立委明白「動手就得上法院」。 •盯緊預算:若對方以削減地方補助報復,可依地制法、預算法聲請行政訴訟,爭取暫時處分。 2.輿論免疫 •「報復雷達」週報:定時公布藍營立委秋後算帳案例,把施壓行為置於聚光燈。 •故事化敘事:將罷團志工遭遇製成短影音、Podcast,轉化為「公民抗壓」敘事,凝聚中間選民同情。 •冷靜框架:只講文件與事實,避免情緒性謾罵,保持道德高地。 3.組織免疫 •矩陣分工:任何決策至少兩人備份,核心資訊分散儲存,減少鎖定單一領袖即癱瘓全局的風險。 •聯盟互援:提前與媒體自律平台、人權 NGO 簽「24 小時聲援協議」,遭打壓即同步放大。 •心理韌性:定期工作坊、心理諮商,降低志工流失與「寒蟬效應」。 4.政策免疫 •立院監督常態化:發布質詢出席率、表決紀錄、兩岸利益揭露報告,保持火力。 •推動陽光法案 2.0:要求立委對中往來、兼職收入完全公開;讓報復者時時處於透明壓力鍋。 是否「立即組黨」—三面評估法 1.壓力指標 •若藍營報復升級到「系統性杯葛預算」「集中司法告訴」,且持續 6 個月以上 → 組黨可行性升高。 •若僅零星口水或單點訴訟 → 維持 NGO 網絡更靈活。 2.資源指標 •穩定金流:每月小額捐款≥100萬元、專職人力≥15人 → 足以撐起政黨行政。 •地方節點:至少 5 縣市具活躍社群或公民審議據點 → 組黨後才不至於「空降」。 3.輿論指標 •民調顯示「需要新政治載體」支持度 ≥30% 且罷團正向形象高於藍綠 → 組黨有票源基礎。 •中間選民仍抗拒「政黨標籤」 → 先以「政治行動委員會 PAC」試水溫。 建議路徑:PAC→小型政黨的漸進式變形 1.0–6 個月:建立「民主韌性行動 PAC」 •功能:募款、法律支援、培訓監督候選人。 •好處:受《政治獻金法》規範、透明度高,卻不必背政黨包袱。 2.6–18 個月:視壓力升級決定「政黨化」 •若報復行動仍高,且三指標達標,即申請政黨。 •定位:「本土安全+公平福利+公民審議」三軸,避免落入單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