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30, 2025的文章

固態電池市場迎來爆發式增長,技術革新與產能挑戰並存

隨著電動車與穿戴式裝置需求飆升,全球固態電池市場正進入高速成長期。市場研究機構預測,全球固態電池市場規模將從2025年的約2.6億美元迅速擴大至2031年的17.7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37.5%以上。這一新興技術因其高能量密度與安全性優勢,被視為下一代電池技術的關鍵。 固態電池以固態電解質取代傳統鋰離子電池中的液態電解液,有效提升電池壽命與熱安全性,並降低火災風險,特別適合需求嚴苛的電動車應用。其中,北美市場在技術研發與產業聯盟中領先,重要企業包括Solid Power、QuantumScape及Sakuu Corporation等均積極推動商業化應用。 然而,產業專家指出,固態電池大規模生產仍面臨多項技術與成本挑戰。製程複雜度高、離子通道尚不穩定,以及高昂的乾燥環境製造成本等問題,成為普及化路上的攔路虎。韓國團隊透過SolidXCell設計藍圖首次展示了280-310Wh/kg的原型電池,展現了技術突破的可能。支持固態電池的導電劑市場同樣迅速擴張,尤其碳納米管因優異導電性引發廣泛關注,相關公司如OCSiAI、江蘇超納和廣東道斯頓等積極擴產,滿足電池大廠如CATL、比亞迪和LG能源解決方案的強勁需求。 隨著汽車製造商如梅賽德斯-賓士與Factorial合作開發Solstice固態電池技術,未來電動車續航力有望突破600英里大關,進一步刺激市場熱潮。目前固態電池正處於由研發向早期商業化過渡的關鍵階段。盡管製造成本與技術瓶頸尚待克服,該技術的安全性及續航優勢仍被產業內外廣泛看好,預計未來十年將成為能源儲存及電動車產業轉型的重要推力。

美國2025年「對等關稅」衝擊下的台灣挑戰與因應

2025年,川普政府以縮減美國貿易逆差為由,對包括台灣在內的主要貿易夥伴宣布大幅調整關稅政策。目前台灣被列入32%高關稅清單,預計8月1日生效,談判尚未落幕。此變動牽動台灣外貿、產業鏈、經濟成長及台美關係多層面挑戰。 首先,台灣對美出口結構高度集中在高科技產品及零組件。根據2025年上半年數據,資訊通訊及電子零組件、半導體自台灣出口占67%以上。若32%關稅落實,這些產品價格將失去競爭力,美國市場客戶可能轉向越南、印度、墨西哥等,導致對美出口減少20%-30%,對台灣GDP直接衝擊達1.5%-2%。此外,鋼鐵、家電等產業已提前受到25%~50%懲罰性關稅波及,相關台廠評價與獲利不免受壓。 為降低衝擊,部分台灣廠商近年已分批將產線外移至東南亞以規避美國關稅,但新政策下,越南、泰國等同樣被課重稅,「搬廠」策略效果受限。同時,國內中小企業面臨吸收不住高額關稅成本的壓力,不排除退出美國市場,不僅影響出口,也損及台灣國內就業。 經濟面以外,高關稅政策亦帶來地緣政治疑慮。美方關稅強硬被視為對台支持力道減弱,美國國內消費則因通膨、購買力下滑而延遲甚至減少高科技產品採購,牽連台灣出口成長動能和相關供應鏈。 值得關注的是,半導體產品目前獲臨時豁免,台灣政府正積極利用此籌碼爭取較低稅率或專案減免。專家認為,美日談判達成的15%稅率有指標意義,外界推測即使台美協議未正式完成,關稅幅度可能落在15%-20%。但只要半導體未永久安全,所有下游產業依舊存在高度不確定性。 台灣政府強調,面對對等關稅,不考慮採取報復措施,會持續透過官方與民間渠道溝通,力證台灣對美經濟及產業鏈的戰略貢獻。同時,企業界考量製造端布局與產品升級,加速分散出口、強化本地供應鏈韌性,亦成現階段關鍵。 整體來看,2025美國新關稅政策對台灣意義重大——它既暴露出台灣經濟過度依賴單一市場的脆弱,也逼出台灣產業加速升級、全球布局與分散市場風險的緊迫性。未來數月,台灣政府與產業的談判進度與因應彈性,將影響台灣經濟下一階段走向。

MIT新實驗破解百年物理難題 愛因斯坦與波耳論戰落幕

2025年適逢聯合國訂定的「國際量子科學與技術年」,麻省理工學院(MIT)物理學家團隊終於解決了愛因斯坦與波耳爭論近一世紀的核心問題——光的本質究竟是波還是粒子?這場爭論自1927年「雙縫實驗」起延燒至今,MIT的新實驗用超精密方法終於給出明確答案,證實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依舊成立。 歷史性的量子測試 愛因斯坦曾主張:單一光子應該既能傳遞路徑信息又同時顯示波動干涉,就像「小鳥擦過樹枝」。他相信物理學應能探究「一切」,自然界並不存在根本不能被測量的物理特性。 但波耳則持不同意見,他以不確定性原理指出,一旦我們想要測量微觀粒子的路徑,就不可避免地會干擾到物體的運動狀態,從而消除波動特性。 MIT此次實驗,冷卻超過10,000個原子至微開爾文溫度,排列成如水晶般的「人工雙縫」,並用單一光子進行實驗。透過改變原子的「模糊度」(即位置的不確定性),他們可以調控光子表現出的波動或粒子行為——當原子位置不確定性增大,光子偏向表現為波動;當原子位置更精確,光子行為則如粒子。 不確定性原理再證明 MIT的結果與波耳的立場完全一致。「你越能知道光子經過哪一道縫隙,干涉圖樣就越模糊,」該計畫主持人Wolfgang Ketterle說明,「這不是實驗技術的限制,而是自然界的基本法則。」即便是理論上、無接觸的「無擾動測量」,也終究必須付出干涉消失的代價,反映量子世界根本的不確定性。 當研究者嘗試觀測粒子的經過路徑時,必然會以光(即能量)照射,這股能量將不可避免地干擾粒子的動量,讓位置與動量不能同時精確確知,這正是不確定性原理的本質。 量子科學的新里程碑 本研究不僅創造了迄今最精確的雙縫實驗,也證明量子力學經典理論在現代科技下依舊無懈可擊。隨著量子時代來臨,這項突破將繼續推動基礎物理學及新世代技術的發展。 本報導根據MIT團隊於2025年7月22日發表於《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最新研究成果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