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13, 2025的文章

街口支付「退場劇本」曝光:台灣電支市場恐迎來最劇烈洗牌

街口支付(JKOPay)深陷母公司官司、長年虧損與通路停用風波後,市場再度熱議「若真倒閉會怎樣」的最壞情境。雖然金管會多次強調用戶資金全數信託、短期沒有系統性風險,但業界普遍認為,一旦這家擁有近七百萬帳戶的第二大專營電支被迫退場,台灣電子支付生態將面臨前所未有的震盪。 傳聞為何愈演愈烈 •36 億元股權官司影響信心:母公司「街口金融科技」與泰山企業的訴訟在法院查封資產後,外界擔憂賠償壓力會拖垮資本結構。 •合作通路短暫「停用潮」:momo、PChome、部分餐飲與3C通路先後暫停街口付款,視覺衝擊遠大於實際金流影響。 •淨值逼近監理紅線:連續多年淨損讓公司必須不斷增資,任何資金斷裂都可能踩到《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要求的資本下限。 倘若退場,市場三大衝擊 1.競爭版圖重排 •約三十萬個線下據點與夜市攤商將尋求替代方案,iPASS MONEY、全支付及已取得電支執照的 LINE Pay 被視為最大受益者。 •市場結構將從「多元混戰」走向三強鼎立,補貼與回饋模式也會同步調整。 2.用戶體驗先震盪後趨穩 •近七百萬帳戶需要重新綁定或被動遷移,短期 KYC 與客服量暴增。 •高比例點數回饋不再,平均消費回饋率可能從 1% 以上滑落到 0.5–0.8%。 •小商家面臨換設備、改收款流程的成本壓力,夜市與路邊攤影響最大。 3.監管門檻勢必上調 • 金管會勢將檢討資本適足、流動性與資訊揭露規範,專營電支未來恐被要求更高最小淨值。 •信託隔離機制一旦順利兌現,將強化外界對台灣 FinTech 監理架構的信任,但也意味著新創進入門檻拉高。 產業後續走向 •回饋戰熄火,生態圈成決勝關鍵:在補貼預算被迫收斂後,如何把支付與交通、旅遊、跨境零售及會員積分深度整合,將成各家電支拉開差距的主戰場。 •跨境合作加速:缺口出現將吸引 Apple Pay、Google Pay、韓日系錢包與在地業者結盟,尤其在日本、東南亞線下場景,預期出現更多 QR Code 互通合作。 •資本與創新更趨審慎:獨立 FinTech 要再獲大型投資,勢必證明能在短期內盈利或快速與集團資源整合。 給用戶與商家的提醒 •資金安全仍受保障:即使街口退場,受信託隔離的儲值金與待撥款依法應可全額返還。 •提前準備替代方案:商家應同時申請至少兩家支付服務,...

巷弄裡的一抹深紅——友愛街關帝廳

 午後的台南像一首被太陽反覆播放的緩板爵士。轉進友愛街 40 巷,喧囂忽然像收到靜音指令——機車引擎聲退成背景噪點,剩下的只有蟬鳴與鼻尖那股古老木香。再往裡走幾步,深紅的立柱便闖入視線,像遠方旅途裡突如其來的路標,告訴你:故事的下一章,從這裡開始。 一道低調卻磁性的入口 立柱漆成近乎豬肝色,吸走巷外的熱浪。門扇上的尉遲恭、秦叔寶鎮守,畫筆收尾處微帶上揚,像薩克斯手最後保留的那一口氣。走過門檻,木魚聲與紙燈籠一起晃動,為空氣加上節拍器。 拜亭:時間被調成 33⅓ 轉 抬頭可見梁枋彩繪:嫦娥奔月、忠義故事,色彩柔和得像復古唱片封面。陽光從屋脊縫隙撒下,塵埃在光束裡旋出緩慢旋律。每一步都像踩進膠捲慢放的畫面,讓人不自覺把呼吸調到 Andante。 正殿:黑咖啡般的忠義氣息 關聖帝君端坐中央,眉宇沉靜;神龕裡的煙線直直升起,忽而傾斜。四周壁畫寫著「忠、孝、廉、節」,像咖啡杯邊緣的油脂,提醒旅人別忘記最根本的醇厚。點香時,細小的火花在指尖爆出輕聲 pop——把現實和想像的邊界燙出一條細縫。 巷尾餘韻:把浩然正氣折進口袋 離開廟宇,立柱與樹影交織成斑駁光網;遠方鐘聲敲出三下隱約節拍:Andante—Moderato—自由即興。巷口的陽光像替身演員,悄悄替換了方才的陰影,提醒你劇本還在繼續。你把剛才聞到的木香、聽到的木魚聲,以及那抹深紅一起摺進口袋——在下一段旅程裡,它們會悄悄發酵,散成更遼闊的故事香氣。 旅行,不只是到達,而是讓世界在心裡留下可以反覆播放的空隙。友愛街關帝廳便是那首 B 面單曲——一經播放,紅色音符便在記憶深處長久迴盪。

在城市心臟的靜脈上散步

 午後的陽光穿過紅磚與洗石子壁面,像一首柔軟的爵士樂慢慢滲入呼吸。台南中西區的巷弄並不寬敞,卻總在轉角給人一點微妙的偏離感:一邊是熱鬧的永福路車流,一邊已是蟬鳴低回、空氣帶糖味的靜區。 蝸牛巷──時間被調慢的暗室 走進蝸牛巷,地面嵌著葉石濤的文字,提醒旅人把腳步調到 1/4 拍 的速度。巷子像膠卷慢速播放:紅磚牆上藏著彩色蝸牛裝置,老窗台透出薄荷色的光。每一次抬頭,都可能撞見某隻蝸牛替你停格——就像春樹筆下的貓總在深夜現身,提醒主角「這裡還有故事」。 忠義路二段小巷──老屋與標本的對話 拐進忠義路二段 158 巷,玻璃櫥窗裡的斑馬標本與蝴蝶翅膀,讓午後的空氣帶點博物館氣味。店名「仰角舶物」說的是仰望;我卻在那一瞬間想起《挪威的森林》裡的台詞:「真正重要的東西,往往藏在視線之上或之下。」 於是抬頭——電線把天空分割成幾何圖形,像一張尚未寫完的五線譜。 國立臺灣文學館──紅磚裡的平行時空 走到圓環邊,文學館的拱廊安靜得近乎錯位:外頭機車疾馳,館內卻只有木地板的低鳴與紙頁翻動聲。在這裡,17 世紀的航海筆記和當代詩句共處一室;就像村上小說裡手搖唱片機播放的,是別處年代留下的旋律。 神農街──夜色裡的爵士藍調 黃昏後的神農街點起昏黃燈籠,老木屋外傳來吉他試音。巷子窄得容不下響亮喧嘩,反而把對話壓成呢喃。這裡的氣氛帶點《聽風的歌》的微醺:一杯台南米酒、一口暖糖薑茶,背景是手繪電影看板色彩般的牆面。

台灣地熱資源被稱為「第 3 個黃金」?

黃金 1、2 指的是 風力與太陽能;地熱之所以被視為「黃金 3」,源於其在能源、經濟與環境多方面的獨特價值。 1.蘊藏量與發電潛力巨大 官方與學界普遍估算,台灣深層地熱蘊藏量約 40 GW,淺層超過 1 GW。若全部開發,理論發電量可逼近甚至覆蓋現行全台用電需求。 2.24 小時「基載」特性 風光屬間歇性能源;地熱可全年穩定運轉,容量因數常在 50–70%,高於陸域風電(~28%)與光電(13–14%)。能在夜晚或陰雨時段連續供電,補足風光缺口,減少備轉容量需求。 3.占地極小、環境衝擊低 1 MW 地熱電廠僅約一座網球場面積,對土地稀缺的台灣尤具吸引力。無需大片地表設施,視覺干擾與棲地破壞遠小於光電與大型風機。生命週期碳排放顯著低於化石燃料,也不產生大量廢料。 4.產業鏈與就業潛能 鑽井、耐蝕管件、發電機組、監測感測器等可發展在地供應鏈,帶動高薪技術就業。國際設備商指出,若制度友善,台灣可躍升「能源富翁」,吸引外資投入。 5.能源安全與減碳戰略地位 台灣化石燃料近 98% 依賴進口;開發本土地熱,可降低能源外依存。行政院 2050 淨零路徑把地熱列為穩定基載關鍵,希望達 3–6.2 GW 裝置量。 6.技術門檻突破在望 淺層示範(宜蘭仁澤、清水)已展現 70% 以上容量因數。 深層/增強型地熱(EGS)若鑽井與完井技術成熟,40 GW 潛能可望解鎖。 綜合來看,高潛能、穩定輸出、低碳占地小,再加上可形成本土高值產業,使地熱被譽為繼風電、光電後的「第 3 個黃金」。若政策加大前期風險分攤、簡化土地與環評程序,這塊「老天爺給的黃金」有望在 2030 年後成長為 GW 級基載綠電,為台灣能源轉型提供最後拼圖。

津波注意 津波注意

 旅行列車裡的心靈暗潮 車廂晃動,冷氣送來淡淡的金屬氣味。我靠在窗邊,西新宿的高樓倒退成玻璃碎片般的光點。列車像一艘潛入意識深海的銀色潛艇,速度恰好夾在清醒與夢境之間。 木板告示──觸發的暗門 轉進沿海路段,我瞥見「津波注意」的木牌,字體粗黑,像有人用力在心臟敲下一記鼓點。那一瞬,空氣的顏色變暗,車窗外的藍天被想像的浪潮覆蓋。 如果警報此刻響起,我能逃到多高的地方? 幾分鐘?還是幾秒? 思緒化成一支秒針,在腦海裡狂奔。 逃離演練──內心的無聲衝刺 我看見自己推開車門,踩在尚未停穩的月台邊緣,鞋底摩擦出焦味。 第一個抉擇:向山?向寺院? 第二個抉擇:留下行李?還是抱著它一起跑? 心中的我選擇拋棄行囊,沿著想像中的石階一路衝向鶴岡八幡宮的高處。階梯化為波浪的反向斜坡,每一步都像踩在水面上,濺起透明的心跳。 時間的倒計時 腦內出現一個透明面板: | 距離高地 | 1200 公尺 | | 估計時間 | 9 分 30 秒 | | 津波抵達 | 10 分 00 秒 | 九分半與十分的縫隙,在現實與幻想之間拉開一道細長裂口。我必須鑽進去,才能同時拯救自己與想像的世界。 鎌倉站──終點也是起點 列車減速,真實的廣播聲覆蓋了腦內的警報。門開的一刻,我的心仍在奔跑。潮濕的海風灌進車廂,像浪頭溫柔拍打。原來警報從未拉響,逃難只是一場獨角戲。 我踏上月台,深吸一口空氣—— 那裡混雜了鐵軌的鐵鏽、松木的清香,以及遠方海面的鹹味。像是在提醒: 真正的危險或許尚未到來,但想像力已先帶你翻越了浪尖。 尾奏──把浪潮折進口袋 我慢慢走出車站,陽光在腳邊鋪開碎金。剛才的奔跑仍在血液裡回響,像一小段鋼琴前奏,為接下來的鎌倉時光鋪陳節拍。 也許,正是這場無聲的逃亡,讓一次尋常的通勤成了幻想旅行: 沒有真的海嘯,卻有心中升起翻滾的浪。 沒有實際奔跑,卻有肌肉記憶般的酸疼提醒我活著。 我把那塊寫着「津波注意」的木牌收入回憶的抽屜—— 在未來的某個午後,當外界平靜得近乎停頓, 我會再次拉開抽屜,聽見海水翻湧的聲音, 並記得那個從西新宿出發、在幻想裡狂奔的自己。

靜謐的宇治,午後的火車鈴聲

一走出 宇治站,站前廣場像是調暗了音量的留聲機,只留下遠遠的啼鳥與茶香。陽光斜斜地落在石板路上,我把行李箱的輪痕當成時間的刻度,慢慢向前推移。那短短五分鐘的步行,卻像村上春樹筆下介於清醒與夢境的過渡帶——街角的風鈴輕響,仿佛在提醒我:此刻的宇治正準備說一個關於「味覺與記憶」的故事。 巷口轉彎,邂逅「お肉のはりよし」 木製招牌上印著柔和的假名,門口卻意外飄揚著醒目的台灣小國旗——那是一種「異鄉的逆光」,讓人既心安又恍惚。門上鐵鈴的脆響像小說裡常出現的隱形角色,為故事加了註腳。檯面後的老闆娘微笑,口音混雜著京都腔與臺中的柔軟;她讓人想起春樹小說裡總會在某個城市邊緣出現、溫柔卻帶點神祕的女性角色。 一張與豬哥亮的合照——記憶的闇門 牆上那張泛黃照片裡,豬哥亮的笑容亮得像霓虹。我指著照片,好奇地發問,於是老闆娘像是打開了時間的暗抽屜,說起遠嫁京都的故事:用陌生語言買菜、在凌晨五點煮第一鍋關東煮、想家的夜裡反覆聽台語老歌。那一瞬間,我彷彿聽見兩條平行鐵軌交錯——台中與宇治在我腦海裡交匯,散發出鐵熱與茶香混雜的氣味。 原味可樂肉餅:2015 的午後 我點了那時還未加抹茶的原味可樂肉餅。酥脆外殼像夏夜的煙火,咬下去卻是家常的溫度:薯泥、絞肉、微微滲出的肉汁。價錢便宜得不合邏輯,像早晨五點的月亮——存在卻不炫耀。老闆娘遞來紙袋時說:「熱哦,小心燙。」那句叮嚀在當下沒什麼特別,卻在往後的歲月裡一次次點亮我的味覺記憶。 抹茶可樂餅:未來的綠色伏筆 如今,那顆可樂餅已披上一層淡綠的抹茶外衣,聽說咬下去時茶香會像潛水鐘一樣慢慢浮起。這改變讓我想到小說裡常出現的「另一個可能宇宙」:食譜稍作偏移,城市的回憶便多出一條岔路。下次來宇治,我想坐在店門口的小凳子上,讓抹茶的苦韻帶我穿越回 2015 的午後,再與那張照片、那聲「小心燙」重逢。 旅行的尾奏 離開前,我回頭看見店門輕輕闔上,像舞台幕布慢慢落下。巷子盡頭傳來列車的長笛,而宇治的茶香與油炸的暖氣在空中交纏,像某支爵士樂的延音。於是我明白,旅行真正帶走的不是照片,也不是紀念品,而是那些由陌生轉為熟悉、再由熟悉轉為思念的微小瞬間——正如春樹所寫,「旅行,就是讓世界在心裡留下一個溫暖的空隙」。那空隙,被一顆可樂餅和一句台語填得剛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