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18, 2025的文章

貓與甘蔗田

深夜兩點,我關掉唱機,貓在窗邊舔著爪子。遠方甘蔗田的風帶著潮濕的糖味,像誰遺落在夢裡的一封未寄信。可口可樂最終是否全面棄用 HFCS,仍待成本、供應鏈與股東的天平擺盪;但在敘事層面,這場「蔗糖復辟」已完成一次迷人的敘事跳躍: 從化學式到爵士樂:甜味不再只是分子,而是文化節拍。從成本表到回憶錄:財務報表讓位給童年味道的手寫字。從農業補貼到身體政治:一顆糖分子被置放於選票與腰圍的十字路口。 正如村上春樹寫過的:「世界上真正重要的東西,往往看不見影子。」或許真正的可口可樂配方並不只藏在亞特蘭大的保險庫,而是藏在每個人記憶深處,關於夏日晚風、棒球場和初戀笑聲的交織頻率——那裡,蔗糖或 HFCS 只是一枚開啟往昔的拉環。 當瓶蓋再次彈飛的瞬間,你聽到的,也許不只是「噗」的一聲,而是一整段關於政治、經濟與欲望的無形交響。甜味在舌尖散開,故事便緩緩流動——像貓在夜色裡的腳步,輕輕,卻踏實。 The Atlantic, “How Coke Switched to High-Fructose Corn Syrup,” 2013. USDA 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 “Sugar and Sweeteners Policy,” 2024. Bray, G., Nielsen, S., & Popkin, B., “Consumption of high-fructose corn syrup in beverages may play a role in the epidemic of obesity,”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04.

臺南宵夜美食:炒鱔魚

穿越台南夜色微涼的保安路,巷弄裡的鐵鍋與油煙早已點燃食慾。我來到這座城市,只為那傳說中帶有龍捲火舌、香氣縈繞的炒鱔魚,在蒸騰與喧嘩聲裡追尋屬於台南與鱔魚的命運交織。 想像百年前,府城近郊的稻田水渠,盤旋著身影矯健的鱔魚。日治技師初步實驗這片土地的稻鱔共作,讓這條滑不溜丟的水中精靈逐漸成為市場主角。耳邊彷彿湧入攤販的吆喝、眼前浮現圓環老夜市的景象——鍋鏟劈啪聲、黑醋與赤糖的芳香在煙氣中層層交疊,這就是炒鱔魚之誕生。 我的步伐走進小吃攤熱鬧的人流,見師傅利落地拋鍋、鱔魚段瞬間煎出脆膜。只見他高舉瓢勺,倒入透明的高粱酒,火光猝然竄入夜空,現場一陣驚呼。火炎之舞,不只是快炒工藝,更彷彿祭典中凝聚百年庶民味覺的儀式。那一刻,老台南的人情、街頭的浪漫,通通被收進一鍋翻滾的騰火裡。 我舀起一口油亮炒鱔魚,滋味是湯底微酸、甜中帶有淡淡焦香,炸得酥脆的意麵纏住醬汁,每一口都有煙火一閃而過的痕跡。活鱔現炒,黑醋與砂糖的完美配合,柴火或高壓瓦斯造就的極致鍋氣,都化為唇齒間獨屬南國的記憶。 這夜,我仰望街邊閃爍的燈火,恍若看見過去攤販們的忙碌與創意,想著這味流傳自殖民時代、歷經戰後復甦一再演繹至今。炒鱔魚早已不只是盤中菜,它是台南城市氣味,是火焰下集體記憶的縮影,是一段旅人終生難忘的風土之旅。 我用舌尖記住了這段旅程,也終於明白:每一次台南街頭的鍋火起舞,都是時代與土地,情感與技藝,在歲月裡對味覺的一次深情告白。

為何只有台南炒得特別香?

 1. 現殺現炒 • 黃鱔在常溫可存活數天,台南攤販仍堅持活鱔現切;血水混入甜醋後會轉為焦糖色並帶金屬鮮味。 2. 在地黑醋+台糖二號砂糖 • 台南黑醋酸度低、焦糖香重;糖比例高,遇高溫焦化產生類似廣東「鑊氣」的焦香。 3. 炸意麵作「湯匙」 • 百年意麵先油炸再烘乾,遇湯汁吸收後外脆內軟,是台南獨有口感。 4. 鍋爐改裝 • 多數老店使用柴燒或高壓瓦斯爐,火力遠高於一般快炒店,才能瞬間鎖汁。 如何煎炒出「脆脆感」與鑊氣? 1. 鱔魚先脫水:切段後撒少量鹽、玉米粉,靜置 3 分鐘吸水。 2. 鍋必須「燒紅」:鍋底呈暗紅色才下油,油溫 190 °C 以上。 3. 短時間「爆炒」40 秒:超過 1 分鐘表皮即變硬韌;甜醋必須最後 15 秒才下。 4. 收汁=包膜:糖醋在高溫下快速揮發水分,僅留薄膜貼附魚肉,咬下才有「酥脆-彈牙」雙重層次。 日治時期黃鱔養殖小史 • 最早官方文件:《臺灣水產試驗書》(1920)記載「府城近郊灌溉溝渠多出養鱔之業」。 • 目的:供應日人偏好的「蒲燒」與和食清燉(做法類似鰻)。 • 技術:利用稻田冬季休耕期把鱔苗放入田間溝渠,稱「稻鱔共作」。 • 戰後 1958 年桃園、嘉義開始人工繁殖,台南沿海的學甲、七股仍以捕撈幼鱔為主。 因鱔魚皮薄少油、骨脆易斷,加上肉質具有天然甜味,台南師傅認為比鰻魚更適合爆炒。

南國鱔香行──一段在台南街頭的舌尖漫遊

 抵達 午後三點半,台南車站大鐘響起,像老朋友以低沉嗓音提醒:「吃點什麼再走吧。」 沿着成功路往南,我穿過蒸騰暑氣,看見保安路口那一排鐵瓦屋頂。熱浪混着黑醋甜香竄出檐角,彷彿有人把夏天收進鍋裡,再用火焰敲打成歌。 第一口:時間的焦香 老闆抬鍋,鋼鐵遇見烈火,鍋底瞬間燒得發紅。活鱔切段、薑絲蒜末,一起跌入沸油,聽得見表皮脆裂的細語。接著是一抹澄亮的高粱酒——火舌像有人揮舞的旗幟,呼嘯而上,照亮昏暗巷弄。 黑醋與台糖二號砂糖最後一刻潑下,液體在 250 ℃ 的高溫裡瞬間焦化,包覆鱔肉與意麵。那滋味很像在時間裡翻滾過一世紀的故事:甜是昔日糖都的驕傲,酸則提醒戰後的蕭條,焦香則屬於每一位攤販的煙火人生。 巷口的聲音與身影 招牌昏黃,紙扇緩搖。隔壁桌的阿伯說,他年輕時就在沙淘宮口夜市吃這一味。「那時還不叫炒鱔魚麵啦,只是 ‘鱔魚仔加脆麵’。」他用台語輕輕補上註腳。據官方水產試驗報告,鱔魚在府城稻田共作早有紀錄,但真正把它丟進旺火鐵鍋的,或許是 1920 年代一位怕客人等久的無名小販。 我聽着鍋鏟撞擊聲,想像那位小販匆匆決定:把鱔魚與現成意麵合炒,讓疲憊工人能在五分鐘裡補足力氣。城市的味道,就此落在鐵鍋底,成了我們今日的鄉愁。 火炎之舞,為誰而跳 師傅翻鍋的角度極講究——略向身側傾斜,讓酒氣在火焰與空氣之間找到完美距離。火光掠過他的眉宇,也照亮站在檯前的遊客。有人舉手機捕捉那一秒,有人只是安靜地眨了眨眼。 我忽然明白:料理的不朽不靠配方,而靠瞬間的戲劇性。那是一種「鑊氣」的昭示,也是台南對自己的告白——我們不怕炙熱,因為城市的靈魂本就以高溫鍛成。 舌尖後記 最後一口麵被湯汁溫柔浸透,外層微酥,心裡卻柔軟得像田間初春的泥土。走出巷口,夕照打在騎樓長廊,空氣裡仍殘留黑醋與酒精交織的香氣。 旅人總想尋找時間的縫隙,而炒鱔魚就是那道縫隙——把日治時期的稻田、戰後的瓦斯爐、當代的手機閃光,全都黏合在同一口黑醋裡。 下一班列車還有十分鐘。我摸摸微微冒汗的額頭,心裡想:或許真正的旅程,不在遙遠的邊境,而是這碗麵裡被火焰照亮的一瞬。 臺糖股份有限公司糖業研究報告(關於台糖二號砂糖焦化溫度),2021。 《臺灣水產試驗書》第三輯,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20。

台南炒鱔魚的前世今生

1  黃鱔與台南的邂逅 • 日治初期,官方水產試驗報告已記錄「府城近郊灌溉溝渠多養鱔」;稻田冬季休耕時放養幼鱔的「稻鱔共作」模式,讓活鱔成為市場常見食材。 • 鱔魚肉質甜、油脂低、骨細易斷,日本技師與本地攤販都發現它 比鰻魚更適合爆炒,為後來的街頭小炒奠下基礎。 2  一盤炒鱔魚的誕生 • 1920 年代的台南圓環與沙淘宮口夜市,已能見到「現殺現炒鱔魚」攤位:將切段鱔魚拋進高溫鐵鍋,以黑醋與赤砂糖收汁,甜酸交織的滋味迅速擄獲老饕。 • 為增加飽足感,小販把當地油炸意麵摔入鍋中撈汁——「炒鱔魚麵」就此雛形畢現。 3  戰後定型與「火炎之舞」 • 1950 – 60 年代經濟復甦,圓環小販移入保安路、民族路;阿江、周氏、石精臼等店家把大火快炒、黑醋重甜與油炸意麵三元素固定下來,確立「台南式」味譜。 • 同期快炒爐改用高壓瓦斯,師傅在翻鍋瞬間淋入 40% 以上高粱酒,酒精霧遇鍋緣火舌竄出——街頭稱「火炎之舞」。這不只是表演,更利用高溫與酒氣瞬間帶出鱔魚皮面的焦糖化與煙燻香。 4  為何只有台南特別香 • 活鱔現切:血水混入醋汁後轉為焦糖色並添鐵質鮮味。 • 本產黑醋 × 台糖二號砂糖:酸度低、焦糖香重,遇高溫易形成薄脆糖膜。 • 炸意麵吸醬:外脆內軟的雙重口感,除了台南難以複製。 • 火力執着:老店常自改爐嘴或仍用柴燒,瞬時爆炒溫度可逾 250 °C,造就近似粵菜「鑊氣」的燻香。 5  從庶民小吃到城市名片 • 1990 年代觀光熱潮,高張火舌成為紀錄片與綜藝節目「台南必吃」的視覺符號。 • 今日的年輕主廚把炒鱔魚改良為義大利麵、握壽司、甚至罐頭醬汁,卻仍保留「高溫焦香+黑醋甜酸」靈魂;這展現了台南小吃在全球化浪潮中的生命力與適應力。 6  品嘗與自煮小貼士 • 購買關鍵:選腹部金黃、體表黏液清透的活鱔,肉質最彈。 • 鍋具挑選:厚底鐵鍋可先空燒至暗紅再下油,家庭瓦斯爐火力有限,可把高粱酒改為鍋邊點火或直接省略。 • 收汁時機:醋與糖應在最後 15 秒倒入,醬汁一沸即關火,才能保住「外脆內嫩」的層次。 台南炒鱔魚的故事,從殖民時代的水田到當代的夜市煙火,展現了地方食材、改良技術與攤販創意的交織。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