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的手打烏龍麵
夜色還沒完全降臨,林森北路的霓虹燈卻已開始在空氣裡試音。走進七條通,那條像狹窄膠卷般的巷弄,雨水把柏油路沖得發亮,映出日文招牌斑駁的霓光。那一年是 1980──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一九八○年代初。台北的樓群還不那麼高,世界的步伐也尚未如今日般急促。
推開「尚更」低矮的木門,首先撲面而來的並不是熱氣,而是一股昆布與鰹魚交織的溫潤鹹香。小店只有兩盞昏黃燈泡,桌椅擦得發亮卻看得出歲月的刻痕。年輕的王尚更先生站在開放式廚房後,手裡握着長木棍,用幾乎帶點節拍感的力道反覆「打」着麵團。動作單純卻固執,像在對抗巷子外那條依稀聽得見的迪斯可鼓點。
「烏龍麵要能把時間揉進筋性裡,」他低聲說。
那一句話,伴隨麵團落水的「唰」聲,一起鑲進店裡的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