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熱資源被稱為「第 3 個黃金」?
黃金 1、2 指的是 風力與太陽能;地熱之所以被視為「黃金 3」,源於其在能源、經濟與環境多方面的獨特價值。
1.蘊藏量與發電潛力巨大
官方與學界普遍估算,台灣深層地熱蘊藏量約 40 GW,淺層超過 1 GW。若全部開發,理論發電量可逼近甚至覆蓋現行全台用電需求。
2.24 小時「基載」特性
風光屬間歇性能源;地熱可全年穩定運轉,容量因數常在 50–70%,高於陸域風電(~28%)與光電(13–14%)。能在夜晚或陰雨時段連續供電,補足風光缺口,減少備轉容量需求。
3.占地極小、環境衝擊低
1 MW 地熱電廠僅約一座網球場面積,對土地稀缺的台灣尤具吸引力。無需大片地表設施,視覺干擾與棲地破壞遠小於光電與大型風機。生命週期碳排放顯著低於化石燃料,也不產生大量廢料。
4.產業鏈與就業潛能
鑽井、耐蝕管件、發電機組、監測感測器等可發展在地供應鏈,帶動高薪技術就業。國際設備商指出,若制度友善,台灣可躍升「能源富翁」,吸引外資投入。
5.能源安全與減碳戰略地位
台灣化石燃料近 98% 依賴進口;開發本土地熱,可降低能源外依存。行政院 2050 淨零路徑把地熱列為穩定基載關鍵,希望達 3–6.2 GW 裝置量。
6.技術門檻突破在望
淺層示範(宜蘭仁澤、清水)已展現 70% 以上容量因數。
深層/增強型地熱(EGS)若鑽井與完井技術成熟,40 GW 潛能可望解鎖。
綜合來看,高潛能、穩定輸出、低碳占地小,再加上可形成本土高值產業,使地熱被譽為繼風電、光電後的「第 3 個黃金」。若政策加大前期風險分攤、簡化土地與環評程序,這塊「老天爺給的黃金」有望在 2030 年後成長為 GW 級基載綠電,為台灣能源轉型提供最後拼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