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白陣營持續攻擊罷團的雙面效應與政治風險
當前藍白陣營對罷免公民團體的攻擊,確實已經來到難以回頭的「失速列車」狀態。即使部分支持者已意識到,「綠共」標籤戰術對整體動員的殺傷力漸增,但由於藍白內部論述慣性與團體壓力,要主動調整主軸轉向實質辯論,已經錯過最佳時機點,無論是內部調整或對外溝通空間都受到明顯擠壓。
深藍更凝聚 溫和藍加速流失
藍白若持續以「綠共」口號攻擊罷免團體,雖然短期能夠進一步激化深藍、深白同溫層的凝聚力,讓最核心支持者更熱衷於表態與行動,但這種羞辱性語言同時也會導致兩個直接後果:
中間及溫和藍營選民反感加劇:這群選民原本可能對罷免運動抱持觀望或中立態度,但當自家政黨不斷以人身攻擊而非理性論述回應罷團時,他們會更強烈感受到「被自己陣營否定」「政黨不敢面對國安議題」的認知失調。這種心理上的失落感,會直接降低他們實際出門投票的意願。
深藍更封閉,同溫層效應強化:藍白越是動用貼標與羞辱,越會讓基本盤自我封閉,拒絕接收外界多元訊息。這雖有助於鞏固鐵票,但也讓政黨更難觸及中間選民,長期而言形同放棄擴展支持版圖。
這種「深藍更凝聚、溫和藍流失」的現象,隨著罷免投票日逼近,將直接反映在最終的動員效果與投票率上。藍白若無法及時調整,很可能面臨基本盤看似鞏固,實則整體支持度與社會信任感同步下滑的窘境。
論述轉向僅剩的止血機會
理論上,若藍白願意懸崖勒馬、收斂貼標語言,轉向理性政策辯護與實質溝通,並非完全沒有止血機會。例如轉守為攻,詳細說明立委問政成績、地方建設爭取、對兩岸交流的務實路線等,或能重新爭取部分中間選民認同,縮小士氣與投票率的落差。
但現實是,在高度對立的罷免氛圍下,政黨領導層與基層支持者的同步轉向非常困難。罷免議題若已被簡化為「挺共vs.反共」的二元對立,藍白要重建理性對話空間,必須付出極高的政治成本與內部溝通代價。一旦錯過關鍵轉折點,藍白陣營的操作很可能反過來變成替罷免運動「添柴加火」,讓罷免團體的能見度與社會同情度不降反升。
小結
藍白若持續以「綠共」標籤攻擊罷團,短期內或能鞏固深藍支持,但中期將加速溫和選民流失,並讓罷免議題更難回歸政策辯論。以當前態勢,藍白要主動調整論述、降低對立已非易事,但若不及時嘗試止血,未來動員與社會認同的負面效應將會更加明顯。這種「失速列車」式操作,最終可能讓罷免運動的社會能量不減反增,進一步衝擊藍白的政治版圖與世代支持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