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藻養殖:微藻植物肉
何謂微藻植物肉
微藻植物肉是以螺旋藻、小球藻或裂殖壺菌等微藻萃取之高純度蛋白為主體,再搭配植物油、膳食纖維與調味料,經高水分擠壓等技術,塑造出肉類口感與外觀。因原料來自光合作用微生物,故同時具有「負碳足跡」與「高營養密度」雙重特徵。
製程概要
•培養:微藻在開放太陽池或封閉光生物反應器中大量生長,3–7 天即可收穫。
•濃縮與破壁:藉離心或膜過濾提高藻體固含量,再以瞬壓澎爆或高壓均質破壁,促進蛋白溶出及消化率。
•脫脂/脫色:去除多餘脂質與色素,取得蛋白含量≥60%的藻蛋白粉。
•組織化:將藻蛋白、植物油、水與天然膠體高水分擠壓,形成纖維狀結構。
•調味成型:添加天然香辛料、低鈉醬粉,製成漢堡排、碎肉或肉絲。
營養優勢
•蛋白質含量可達乾重 60–70%,成品每 100 g 即含約 30 g 蛋白,優於以大豆/豌豆為主的傳統植物肉。
•必需胺基酸完整且均衡,支鏈胺基酸與賴胺酸特別充足;大豆蛋白常受甲硫胺酸與胱胺酸限制。
•微藻自帶 ω-3 多元不飽和脂肪(DHA 或 GLA)、葉綠素、藻藍蛋白與鐵、鈣、鎂等礦物,無須額外強化即可提供多重機能營養。
•藻源礦物多以有機螯合態存在,吸收率優於一般非血基鐵。
環境優勢
•固碳效益:生產 1 kg 微藻生質量約可固定 1.8–2 kg 二氧化碳;藻蛋白每公斤生命週期溫室氣體排放最低可低至 0.4 kg CO₂e,顯著低於豌豆蛋白(約 3 kg CO₂e)與牛絞肉(約 27 kg CO₂e)。
•土地需求僅為大豆生產同量蛋白的十分之一;可在鹽鹼地、室內或立體塔生產,不與糧食爭地。
•水資源利用效率高,可部分採用海水或再生水;傳統豆類則高度依賴淡水灌溉。
•生產週期短,全年連續運轉;豆類作物生長需 90–120 天且受季節限制。
•副產藻渣可再製生質燃料或飼料,完成「固碳→能量→食品」循環,提升整體資源利用率。
商業化動態
•遠東生技 Solargen® 在台灣屏東以開放太陽池結合立體培養塔生產「藻安植物肉」,已取得歐盟潔淨標章並供應亞洲素食餐飲通路。
•澳洲 Nourish Ingredients 以裂殖壺菌衍生脂肪結合藻蛋白,完成 B 輪 2,800 萬美元融資,聚焦改善風味與口感。
•以色列 Brevel 采用室內光生物反應器,年產 900 噸藻蛋白,與多家速食品牌測試新配方。
6 挑戰與趨勢
•風味與色澤:藻蛋白仍帶微藻味與天然綠色,需藉脫色、調味或基因編輯降葉綠素以改善感官接受度。
•成本:封閉反應器投資與離心、乾燥能耗仍高,產業持續研發低能耗脫水與光學效率更佳的培養系統。
•法規門檻:部分地區將高純度藻蛋白歸類為「新食品原料」,上市需額外安全審查與標示。
•消費者教育:市場對「藻」具陌生或味道疑慮,業者需以營養密度與負碳優勢強化溝通。
展望未來,若能在感官、成本與法規面持續突破,微藻植物肉有機會憑藉高營養密度與淨零優勢,成為次世代主流的植物性蛋白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