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無祖國」:從話術到統戰的完整論述

「工人無祖國」原出自法國大革命和馬克思主義語境,意在凸顯階級團結高於國族界線。19世紀末歐洲左派將之改寫為「商人無祖國」,批判資本一味逐利、淡化對國家與社會的責任。到了20世紀下半葉,這句話在華文世界流通;近二十年,隨兩岸經貿深化,它被頻繁套用於台商西進、產業外移等議題,逐漸演變成一套「逐利天性高於主權考量」的統戰話術。

親中媒體在臺灣的操作方式十分直接操作方式很直接:在報導台商西進或 RCEP 機遇時,刻意把「商人無祖國」與「賺錢最實在」並列,讓受眾把焦點放在市場利益而非國安風險;具影響力的企業家在立院聽證或商業論壇背書該觀念,形塑「業界共識」,壓縮質疑空間;網路上則透過水軍與協力帳號大量轉貼「自由市場不談愛國」的文案,營造社群輿論泡泡。整體效果是降低民眾對技術與資金外流的警覺,削弱「供應鏈去風險」或「國安審查」的政策正當性,並讓臺灣經濟對單一市場的依賴持續加深。

此話術長期主導公共討論,可能出現三個負面後果:第一,企業爭取政策紅利時以政治表態取代效率競爭,市場機制被扭曲;第二,關鍵研發與產能外移造成技術安全隱患,削弱國家韌性;第三,輿論場被「逐利天性」框架遮蔽,缺乏多元視角與理性辯論。

要削弱這種軟性滲透,臺灣可從四方面着手:一是話語澄清,持續揭示該句的歷史脈絡與被曲解的方式,拆除「逐利高於一切」的迷思;二是資訊透明,要求關鍵投資與技術移轉完整揭露,縮小資訊落差;三是法制防護,將國安審查與供應鏈韌性指標納入投資評估,使安全成本成為企業計算的一部分;四是市場多元化,透過稅務、融資與輔導措施,引導產業向歐美及東南亞分散佈局,降低對單一市場的結構性依賴。


當前社會中已有許多人認為「商人無祖國」成為一種逃避政治話題的選擇,在兩岸博弈中已被有意挪用為統戰與認知作戰的工具。唯有提高社會對話語操弄的敏感度,並以制度和市場手段同步行動,才能防止這句看似中性的口號左右臺灣的經濟安全與政策判斷。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街口支付「退場劇本」曝光:台灣電支市場恐迎來最劇烈洗牌

夜色、果香與微醺——紫皇百香果酒的小宇宙

那年夏天遇見河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