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中局 借東風 像棋局般的「大罷免」布局:民進黨、藍白與公民團體的心理攻防術
像棋局般的「大罷免」布局:民進黨、藍白與公民團體的心理攻防
公民團體率先啟動 民進黨刻意「慢半拍」
今年初爆發的「大罷免」源頭,不是民進黨黨中央,而是一群自稱「反共護台」的在地公民志工先行連署、送件。
民進黨雖對多位國民黨立委長期批判,但初期選擇不公開主導,一方面可避免被抹成「選輸翻桌」,另一方面可觀察政治溫度,待罷免聲浪成形後再以組織動員補位。
藍白的反擊語言:把罷團貼上「綠共」標籤
國民黨、民眾黨陣營為削弱罷免正當性,集中火力指控罷團是「民進黨側翼」「綠色共產」。
此一策略迴避了公民團體針對「親共」質疑的核心,而把戰場移向「政黨惡鬥」「民主之恥」。
部分藍委甚至以嘲諷、公審方式「開第一槍」對罷團個人出言羞辱,引發媒體放大。
反噬效應:藍白支持者內部出現裂縫
藍白的「貼標」雖能鞏固深藍、深白,但對中間或溫和藍營家庭產生兩層負面感受:① 親共質疑被蓋掉、無從討論,形同自家立委「不敢面對國安議題」。② 對同陣營選民的羞辱性語言,觸動「被自己政黨否定」的心理不適,削弱回流意願。
民調顯示,約半數藍營選民反對全面罷免,但支持罷免者投票意願更高;若藍營內部士氣受挫,投票率落差將擴大。
民進黨的「借力使力」戰術
一旦藍白攻擊火力全部指向「綠共」而非實質議題,民進黨便能順勢扮演「民主後援」角色:公開強調罷免是公民直選權利,國民黨才是「羞辱人民」。
以立委、市議員陪同罷團掃街,提供人力但保持「罷團是主體」敘事。結果形成「罷團成為正版、公民,自家政黨僅是側翼」的敘事翻轉。
可能的後續發展
首先,藍白若堅持以「綠共」標籤迎戰,短期確實能鞏固深藍、深白同溫層,讓支持者情緒瞬間升溫;但這種高分貝的羞辱語言會衝擊兩個層面。一是藍營中間與溫和選民開始質問:「為何我們提出的親共疑慮始終得不到理性回應?」這種「自家意見被自家政黨否定」的心理落差,會削弱他們在罷免投票日出門投票的動機。二是大眾媒體放大藍白對公民團體的人身攻擊,使「國民黨逃避國安質疑」的印象更深。最終結果很可能是:反對罷免的藍營選民雖然口頭表態,但實際投票率下滑;支持罷免的選民因情緒被激化,反而更願意投票,形成動員落差。
相反地,若藍白察覺到攻擊「綠共」帶來的副作用而及時調整論述,改用政策辯護或理性說服的方式,情勢就會不同。藍白可以嘗試把焦點拉回「立委質詢績效」「地方建設爭取」等層面,以具體政績說服中間選民,重新凝聚共識。如此一來,中間選民對罷免是否必要就會更趨審慎,民進黨與公民團體則必須投入更多資源,才能維持罷免熱度與話題。整體而言,藍白若能淡化羞辱式標籤、回到議題實質,雖未必完全逆轉民意,但至少可減少自傷力道,穩住基本盤的投票意願。
民進黨「遲半步、推半步」的借力使力戰術,讓罷免運動看似由公民自發,自己則立於側翼位置;藍白若繼續以「綠共」口號對罷免團體進行羞辱,可能在動員面臨「深藍更凝聚、溫和藍流失」的反噬。只有當藍白願意收斂貼標、轉向理性辯護,才能縮小自身士氣下滑與投票率落差,否則便為民進黨替罷免運動添柴加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