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組成立公民政黨

 1. 為何現在正是「公民公政黨」的關鍵時刻?

•社會動員能量高漲:從青鳥到大罷免,公民社會證明有能力突破黨國結構、匯聚跨世代跨階層的行動力。

•主流政黨信任危機:朝野惡鬥、國會失靈、政策黑箱,讓民間高度不滿,「非藍非綠」監督路線的需求最大化。

•組織合力成形的契機:「罷團」與各領域NGO、青年、專業人士已高度協同,「籌組政黨」具備最足基底與社會正當性。

•壓制惡意抹黑、破除「側翼」謠言:一旦公民自立「黨」,以民主制衡名義行動,更容易擺脫現有抹紅或工具化指控。

2. 公民政黨該扮演什麼核心角色?

•不做誰的「側翼」——專責全方位監督:政黨章程明訂「監督藍、綠、白所有政黨」,不為任何現有黨派推手,將問責、透明與服膺憲政、拒絕極權作為首要原則。

•做台灣民主的「安全閥」:當制度癱瘓、既有政黨互相否決時,由公民黨凝聚社會「制衡-修正」能量,發動罷免、創制、政策審查等法定機制,促成政黨文化轉型。

•匯聚社會專業、青年能量:設置議題中心、法案監督、罷免行動、社區協作等功能平台,讓各界群眾都有參與和影響政策的空間。

3. 立即組黨的實際步驟與關鍵挑戰

技術面:

•100人發起協議、內政部登記(《政黨法》)。

•草擬章程,明確「監督台灣所有政黨」與「健全民主體制」為宗旨,避開現有政黨傾向與名稱重複。

•成立財務公開制度、議題協作架構、區域協力據點等。

策略面:

•以「問責型政黨」姿態,透過常設直播、政見公布、政策辯論等數位平台與現場行動,透明監督藍綠白。

•保持鬆散參與結構,讓任何關心公共事務者皆易於加入,不設「鐵票部隊」導向。

挑戰面:

•如何撐起長期組織運作的財務、人力?

•如何凝聚跨族群、跨黨派的真正社會共識?

•如何避免政黨掛名化,被現有政治板塊吸納或邊緣化?

•如何持續證明「真正超然」而非被污名化的「側翼」?

4. 當前籌組公民政黨的意義

•民主國家的正常發展:社會強烈制衡需求,必須由選民自主推出具問責意識的制衡政黨,讓「罷免」與選舉、監督、審議成為持續循環的生態。

•打破「抹綠」、「抹紅」謠言弱化反制能力:只要是透明自律、自主決策,並真正藍綠皆罷、皆監督,政治指控終將失效。

•形成台灣第三勢力新典範:不是「藍」、「綠」、「白」的翻版,而是純粹草根、制度型、行動型公民力量,徹底脫離過去慣性政治。

現在立刻組黨,先鋪軌、再壯大

立刻聯合理念一致的志工、NGO、關心青年與專業人士,以「籌組委員會」公開起步,廣徵意見制定章程,並且在組織過程持續行動監督,將社會共識與議題發酵落實於組黨基礎。這既是對體制僵局最佳的公民回應,也是台灣民主持續穩健發展的契機。

籌組公民政黨,從你我這一刻開始!台灣民主由人民作主,問責、公正、透明,監督所有政黨,是新時代最實踐的答案。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街口支付「退場劇本」曝光:台灣電支市場恐迎來最劇烈洗牌

夜色、果香與微醺——紫皇百香果酒的小宇宙

那年夏天遇見河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