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技場中的人」──獻給每一位默默奮戰的公民行動者

1910年4月23日,美國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在巴黎索邦大學發表〈共和國中的公民身分〉演說。這篇長篇演說最被後世津津樂道的,正是那段被稱為“The Man in the Arena”(競技場中的人)的文字:

“It is not the critic who counts; not the man who points out how the strong man stumbles, or where the doer of deeds could have done them better. The credit belongs to the man who is actually in the arena, whose face is marred by dust and sweat and blood; who strives valiantly; who errs, who comes short again and again, because there is no effort without error and shortcoming; but who does actually strive to do the deeds; who knows great enthusiasms, the great devotions; who spends himself in a worthy cause; who at the best knows in the end the triumph of high achievement, and who at the worst, if he fails, at least fails while daring greatly, so that his place shall never be with those cold and timid souls who neither know victory nor defeat.”

真正重要的不是批評者;不是那指出強者跌倒之處、或告訴行事者本可做得更好的人。榮耀屬於真正身處競技場的人——他臉上沾滿塵土、汗水與鮮血;他英勇奮戰;他犯錯,也一次次失敗,因為沒有努力就沒有錯誤與缺點;然而他確實奮力去做;他體驗過強烈的熱情與投入,把自己奉獻給值得的事業;若他成功,終能嘗到崇高成就的凱旋;若他失敗,也至少是在勇敢挑戰時失敗,因而他絕不會與那些既不知勝利亦不知失敗的冷漠怯懦之輩同立一席。

這段話在今日依然鏗鏘。它之所以跨越一世紀仍能撼動人心,正因它不是歌頌勝敗,而是讚揚「願意親身投入」的勇氣。對台灣各地默默耕耘的公民團體來說,這或許是一帖溫熱的心靈補給。

公民行動的意義:把灰塵與汗水視為勳章

公民團體推動居住正義、環境保護、性別平權、勞工權益……每一次街頭連署、每一場政策說明會、每一份難產的修法建議,都是一回站上「競技場」的決定。羅斯福提醒我們:臉上的塵土不是羞辱,而是證明——證明你真的在場、真的奮戰過。批評者往往站在看台上論高下,然而社會的每一次進步,無不來自願意被汗水浸透、願意冒著失敗風險的人。

低調的力量:不是要喧嘩,而是要堅持

台灣的公民團體多數資源有限、人手吃緊。你們或許沒有絢麗舞台,卻在行政程序、社區拜訪、田野資料中日復一日地累積改變。低調,不代表退縮;它象徵把注意力放在「怎麼做得更好」而非「怎麼讓自己更亮」。羅斯福的話語為此提供了精神坐標:

•行動者終將犯錯,錯誤不是罪,而是改進的契機。

•成功固然可慶,失敗亦足自豪,因為那是「敢於大膽嘗試」的證明。

•別讓外界的冷嘲熱諷左右步伐;身在競技場,自有泥濘與硝煙,但也孕育真正的榮耀。

為正在前行的你們,送上三點打氣

1.記得初衷──當日常被行政流程與會議紀錄淹沒,回想最初那個讓你挺身而出的不平之鳴。

2.擁抱失敗──每一次暫時的挫敗,都是下一次修正策略的素材。失敗不是停止,而是折返點。

3.互相擁抱──公民社會的強韌,來自彼此抬頭時看見同伴仍在場。互助不必高調,但要時刻可見。

———————————————————

當年羅斯福提到的「競技場」並非只屬於政治領袖或企業英雄,它也屬於默默拆解法條的公益律師、凌晨在市場回收剩食的志工、在社群裡解答市民疑惑的資料分析師。

若你正是這樣的行動者,願這段百年前的呼喊,在今日為你撫去塵灰、擦乾汗水,再把你推向前方。

真正重要的,始終是願意走進競技場、哪怕跌倒仍敢再起的那顆心。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街口支付「退場劇本」曝光:台灣電支市場恐迎來最劇烈洗牌

夜色、果香與微醺——紫皇百香果酒的小宇宙

那年夏天遇見河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