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蟬潮」暗藏危機:中國遊客在日抓蟬蛹引爆生態與健康疑慮
夜色下的東京公園——誰在搜刮樹幹?
七、八月的東京日比谷、上野與京都鴨川邊,深夜常見手電筒掃射樹幹、塑膠袋沙沙作響的景象——多為操普通話的遊客或打工族,正將剛鑽出地表、尚未羽化的蟬蛹一把抓下。他們稱這些昆蟲為「知了猴」,油炸後外酥內嫩,是華北、華中夜市經典小吃。部分攤商更在社群平台直播「半小時抓1公斤」,吸引海外華人仿效。
為何盯上日本?
1.「沒人吃」的豐沛資源:日本昆蟲食文化主食稻蝗、蜂蛹,蟬少有人碰;公園行道樹夏季一夜可湧出上百隻蟬幼蟲。
2.法規與管理真空:多數都道府縣僅以自治條例禁止「採集生物」,需當場逮到才可處分;夜間巡邏不足,實際執法困難。
3.習慣差異:日本人將「蟬鳴」視為夏季風物詩與兒童自然課,不解「怎會有人想吃?」;中國遊客則延續家鄉味,忽視文化落差。
健康警訊:蟬蛹≠無害營養品
坊間美食帖常標榜「高蛋白、無膽固醇」,然而昆蟲專家指出,蟬幼蟲長期在土壤中汲取樹根汁液,容易富集重金屬與農藥殘留,特別是鉛與砷。世界衛生組織曾警告,兒童與青少年攝入鉛會造成神經發育遲緩,表現為記憶力下降、學習障礙甚至智商受損。
「若來源無檢疫把關,頻繁進食蟬蛹恐把重金屬吃下肚,最終受害的是大腦。」——東京大學昆蟲毒理學者松田裕介
生態層面:一棵樹就可被「洗劫一空」
蟬一生99%時間潛地下,僅羽化前數小時爬出地面。研究顯示,若幼蟲密集被移除,短短三年就能使局部蟬族群下降近60%,連帶讓以蟬為食的山雀、八哥數量同步減少。東京江東區議會已提案將罰款自5,000日圓提高至30,000日圓並沒收網具,盼止血。
別讓「知了猴」變「智商稅」
對想解饞的旅人而言,口腹之欲可能換來兩大代價:
•健康風險:無檢測的野生蟬蛹潛藏重金屬,尤其對兒童、孕婦與青少年影響最劇——不僅危害神經發育,更可能造成終生不可逆的智力損傷。
•失禮形象:在蟬鳴被視為文化符號的國度大肆捕撈,輿論早將「中國遊客=掠奪者」畫上等號,衝擊整體觀光形象。
「入鄉隨俗」絕非口號。無論是維護城市生態,還是守護自身與孩子的大腦健康,敬請放下網袋與手電筒,留蟬蛹於樹下、留美好回憶於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