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橋下的跳蚤
清晨六點零三分,堤岸風像剛醒的黑膠唱針
捷運三重站甫把我吐到地面,空氣裡就飄著柴油機車與潮濕草氣混出的灰色前奏。越過堤防斜坡,重陽橋下的跳蚤市場鋪展在洪水道的卵石上,攤棚一頂接一頂,像連續疊放的舊樂譜──每張紙邊都捲起、水漬模糊,卻仍固執地保留原先的節拍。
第一段旋律:鐵鏽與收音機
7 號橋墩旁,一整排二手 3C 雜貨,老闆把收音機旋鈕轉到 AM,沙沙雜訊中忽然竄出鄧麗君的〈小城故事〉;音質粗糙,卻意外對準市場的庶民頻率。木箱裡的鐵鎚與扳手敲擊彼此,發出不協調的金屬音,像清晨巴士踩錯拍的煞車。
夾縫裡擺著一支磨損的薩克斯風;賣家說只要三百元,吹下去還能飄出爵士低音──但要自備簧片與熬夜的寂寞。
第二段旋律:布料與風
13 號橋墩後,一位老太太攤開銘仙和服碎布。陽光穿過橋縫,落在布面,花紋瞬間像鯖魚背鰭閃光;她說那些都是昭和年間舞伎袖口拆下的餘布,計價按「故事長短」而非尺數。
風掠過堤岸青草,攤棚布簾被抬起一角,露出一排裂口瓷杯。裂痕被金繼修補,像在器皿上縫一道金色音符,提醒購買者:破裂與完整不過一個轉場。
第三段旋律:味覺即興
美食區的大骨湯正咕噥冒泡。碩大的豬骨沉在鋁盆底,白色骨髓隨湯漩渦旋轉,濃厚到像貝斯獨奏的低頻;一碗六十元,能讓人從舊電器的嘈雜瞬間跳進母體羊水的靜謐。旁邊的滷肉飯永遠排著隊:肥肉比例偏高,配油豆腐才 30 元。吃進口中,鹹香與蒸汽交融,好似雨天地鐵隧道裡突然擴音的口琴,簡單卻剛好填滿缺口。
第四段旋律:談判與時間
買賣永遠在毫無預警的價差中發生。有人為一只老茶壺殺價到兩百,轉身卻願意為限量公仔掏出兩千;這裡的物價邏輯永遠和外界錯位──正因錯位,才保留了跳蚤市場「賊仔市」的傳說感。攤主用塑膠繩把貨物一件件綁上推車,動作利落像 DJ 收拾唱片;十點一過,太陽升高,橋影縮短,市集進入第二拍:早鳥離場,午後客登場,故事換人上演。
尾奏:橋墩陰影裡的靜默
正午前,我靠在 20 號橋墩喝最後一口瓶裝冬瓜茶,遠望橋面車流。引擎聲像重複播放的低迴和弦,在鋼筋與混凝土間四處撞牆。忽而意識到:
這片市場其實是一座逆流的河,拾荒者、收藏家、過路人都是漂浮物,隨機碰撞、短暫發光,然後被時間的水帶往下游。
我拍拍背包──裡面躺著一本缺角的《Kind of Blue》黑膠、一只帶裂縫的瓷杯、還有早晨買的無糖冰咖啡罐。無論它們是否值錢,都帶著不同主人的體溫與氣味;而我,只是在錯綜的節拍裡,拾起幾段尚未消散的旋律,塞進口袋,帶往下一站。
重陽橋下的跳蚤市場,把庶民歲月與殘響雜訊編成一首長達數小時的即興曲。你若肯彎腰翻動,用耳,而不是眼,就能聽見那些隱匿於裂縫與鐵鏽中的低語──它們說的,不過是關於流動、交換,與永遠不肯停擺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