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藍軍掀起「罷免親共立委」行動的核心動機
所謂「正藍軍」是泛藍陣營裡仍將「反共、保衛中華民國」視為核心信念的保守主體。
近年部分國民黨立委在兩岸議題上與北京靠得過近,甚至在國會裡屢屢阻擋國安與文化預算,讓這批自認「正統藍」的選民與菁英感到路線被掏空、歷史定位遭篡改。發動罷免正是他們試圖奪回話語權、重申傳統反共立場的直接手段。
首先,國家安全與主權焦慮是最迫切的動機。許多外省第二、三代看見香港局勢與烏克蘭戰爭後,深感中共威脅不再是抽象議題;若自己所支持的政黨竟與對岸互動曖昧,就形同「家門口埋地雷」。
透過罷免,他們要向台灣社會證明:藍營內部也能自清「紅色代理人」,不必等待民進黨貼標,就先自行切割。
其次,罷免成了重整黨內權力結構的槓桿。地方派系或資源豐厚的藍委曾仰賴與中國往來穩固勢力,正藍軍認為只要讓一兩席親共色彩濃厚的立委付出代價,便能迫使國民黨在未來提名與政策上更謹慎,避免整個政黨被「統派化」。
換句話說,罷免是對黨中央的一次警告:若偏離反共傳統,基層也會直接拔掉你的政治保險絲。
再來,中間選民信任正迅速流失。多份民調顯示,對「國民黨是否親共」持疑慮的並非只有綠營支持者,連溫和藍與無黨籍都在觀望。正藍軍若能主動出手整頓自家隊伍,便有機會向社會證明「中國立場並非藍營共識」,同時搶回被民進黨獨佔的「護台」招牌。這是選舉生存的務實考量,而非單純意識形態衝動。
世代壓力也是推力之一。網路與社交媒體打破家庭內的單向灌輸,許多深藍家庭的年輕人開始公開質疑「為何我們的政黨要成為北京的代言人」。
如果老一輩繼續沉默,就會在自家餐桌上失去說服力。正藍軍的罷免行動不僅對外,也是對內回應子女世代的呼喊:我們仍然站在抗共的同一邊。
最後,這場罷免還具有戰術層面:藍營自己動手,可減弱民進黨將罷免運動定義為「綠營側翼」的說法,也能阻止民進黨壟斷反共敘事。
若罷免成功,藍營可宣稱是「自家清門戶」,若失敗亦至少證明曾努力自清,降低未來大選被貼上親共標籤的殺傷力。
綜合而言,正藍軍之所以要罷免被指親共的立委,既是出於傳統反共信仰,也是為了國家安全、黨內權力、選舉利益與世代對話多重考量。此舉若能重新贏回中間選民與年輕外省族群的信任,國民黨或許得以在「保守而不親共」的新定位上重獲生機;若流於口號最終無功,則可能加速黨內版圖重組,讓親共色彩更濃的派系進一步被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