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烽火下,日圓為何一瀉千里?

 從「避險符號」到「弱勢貨幣」的轉折

多年來,日圓在市場動盪時常被視為避風港,原因包含日本龐大的經常帳順差與投資人對其金融體系穩健的印象。然而,自從美國對主要貿易夥伴大幅加徵關稅並引發全球供應鏈重組後,日圓卻一路滑落至近四十年低點,美元兌日圓在 160 上方盤旋的景象顛覆了傳統共識。這場「身份逆轉」並非單一事件,而是複數經濟力量長期交織的結果。

四股交織力量形塑貶值路徑

第一股力量來自全球需求的遞減。關稅抬高企業生產與進口成本,使跨國製造商推遲資本支出並縮減對日貨訂單。出口動能減弱促使日本企業傾向在海外保留美元或人民幣收益,市場上的日圓自然遭到拋售。

第二股力量是日美利差的急遽擴大。美國為抑制「關稅通膨」維持高利率,而日本在內需疲弱及能源進口壓力下,央行遲遲不敢大幅升息。當美日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差距一度逼近 400 個基點時,套利交易者大舉借入低息日圓換成高息美元資產,對匯價形成持續性下壓。

第三股力量來自貿易逆差的惡化。自 2024 年起,鋼鋁、電子零組件與農產品的進口稅率階梯式攀升,日本企業付出的外幣帳單愈來愈高。進口商為支付成本而在市場拋售日圓,加上能源價格居高不下,經常帳順差⸺昔日支撐日圓的重要墊腳石⸺也被不斷侵蝕。

第四股力量則是「貨幣戰」心理蔓延。華府多次在官方文件暗示不排除因匯率問題再對盟友祭出關稅,令投資者擔憂「關稅長臂」隨時伸向東京;面對不確定性,資金選擇加碼美元避險部位,使日圓形同無力回天。

產業與資本市場的雙面效應

在出口業者眼中,匯率走貶短線固然推升以日圓計價的營收,但全球終端需求同步降溫與供應鏈區域化調整,正逐步削弱訂單能見度。零售與觀光業則呈現截然相反光景:外國旅客受惠於匯率折扣湧入,卻也帶動進口食品與原物料成本上漲,迫使業者在「旺客流」與「縮利潤」之間拔河。對投資人而言,只要美日利差未明顯收斂,利差交易仍將主導外匯動向;然而,一旦貿易衝突降溫或日本央行啟動正常化循環,過度單邊的空頭部位可能遭遇劇烈反轉。

三道門檻與潛在觸發點

未來要扭轉日圓頹勢,市場普遍關注三道門檻。首先是美日政策利差,若美國通膨緩解而降息或日銀被迫追上通膨壓力而升息,套利交易動能將明顯退潮。其次是供應鏈再平衡,若全球製造業適應新關稅架構並恢復投資,對日本出口的壓力將緩和。最後則是貿易談判的停火契機,只要關稅烈焰稍歇,日圓過去「避險符號」的記憶仍有機會被重新喚起。眼下,企業與投資者唯有同步考量匯率對成本、收益與風險三面的影響,靈活調整對美元與日圓的敞口,方能在這場持久戰中爭取主動權。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街口支付「退場劇本」曝光:台灣電支市場恐迎來最劇烈洗牌

夜色、果香與微醺——紫皇百香果酒的小宇宙

那年夏天遇見河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