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市近期「超徵」話題的來龍去脈

 超徵謠言從何而來?

•7月27日起,社群平台大量流傳數張圖卡,聲稱「臺中稅收超徵120億元,可普發每人4萬元」。

•圖卡同時把新北、桃園等縣市列為「超徵普發」對象,引發關注。

2. 市府迅速澄清「並無120億超徵」

•臺中市政府 7月28日公開說明:

•113(2024)年度稅收決算僅比原編預算多出約9億元,遠非謠傳的120億元。

•網傳「普發4萬元」屬假訊息,已向警方報案偵辦。


3. 為何民間會出現「臺中超徵」印象?

1.歷年決算常見「歲入高於歲出」

•自2020年起,臺中連3年出現決算賸餘(地方俗稱「超收」「超徵」),累積金額被部分政治人物拿來與中央「稅計賸餘」類比。

2.中央普發現金1萬元的連鎖效應

•罷免案與中央普發1萬話題交織,政黨互批「超徵就該還稅於民」,使地方政府也被要求「比照中央」。

3.離散數據被放大再計算

•網民將歷年賸餘(含非稅收入與中央補助)累加,再以人口數除,粗估「每人幾萬」,但忽略:

•年度賸餘並非全部來自地方稅;

•法定用途必須先償債、提撥基金,並非可全數現金發放。


4. 實際財政現況

•2025年1月公布資料顯示:

•盧秀燕上任後人均負債降至2.95萬元,為六都唯一財政級次升級城市。

•市府仍規劃以低利「發新債還舊債」200億元,以降低利息支出。

•2025年6月底市府公共債務餘額仍達695億元;任何「賸餘」依法優先用於還債或基金撥補,並無財源可直接普發4萬元。

5. 小結:臺中「超徵」並不等於巨額可分現金

•今年僅9億元超預算歲入,換算平均每人不到300元;與「每人4萬元」相差逾百倍。

•依《預算法》地方決算賸餘須先還債、提列基金,尚須議會決議;非網路口號即可發放。

•因中央普發現金造成的「比照期待」,經網路錯誤累加與誤用數字後,才形成「120億/4萬元」謠言。


簡言之,臺中並沒有「超徵120億可發現金」這回事;流傳數字源於對歷年決算賸餘的誤解與放大,再加上選舉語境的操作,才讓「超徵」成為熱門話題。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街口支付「退場劇本」曝光:台灣電支市場恐迎來最劇烈洗牌

夜色、果香與微醺——紫皇百香果酒的小宇宙

那年夏天遇見河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