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前三波金融整併回顧
第一波:法制奠基與公股銀行先行(2000–2003)
關鍵催化 《金融機構合併法》上路,政府以立法手段建立合併程序與稅務優惠,鼓勵銀行透過併購解決壞帳。
政策目標 將分散的公股銀行資源集中,形成具規模的金融控股公司,並快速處理亞洲金融風暴後累積的呆帳。
代表成果 多家公股銀行納入第一銀行、兆豐金、台灣金控等大型金控架構,台灣首批金融控股公司正式成形。
影響評估 合併法制建立與公股示範效應,為後續民營銀行參與併購奠定基礎,也顯示政府在穩定金融體系上的主導角色。
第二波:「二次金改」推動市場化整併(2004–2007)
關鍵催化 行政院提出「二次金融改革」,設下「前五大金融機構市占率須達五成、金控家數減半」兩大口號。
政策目標 透過市場競爭與誘因機制,促使民營銀行加入整併行列,進一步提升資本規模與國際競爭力。
執行特色 政策祭出稅負減免與行政加速審查,但強調民間自發、股東同意原則,降低直接干預色彩。
結果觀察 雖成功促成多起股權聯盟與策略結盟,但大型「金金併」仍少,整體規模分散問題未根本解決。
第三波:政策鬆綁與金控互併啟動(2020–2025)
關鍵催化 金管會放寬《金融控股公司法》及公開收購辦法,降低雙重槓桿比率限制,並首度明確「支持合意併購」。
市場動能 數位轉型與合規成本高漲,中小金控獲利承壓,大型金控尋求規模經濟以對抗跨境與科技競爭者。
代表案例 2022年富邦金併日盛金、2025年台新金併新光金等交易,顯示金控之間真正開始「大對大」整合。
階段成果 交易額與規模創歷史新高,監理單位表態清晰,使市場對併購流程與時程的預期更為明確,也為第四波重組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