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南鳥島深海發現2.3億噸稀土,挑戰全球EV供應鏈格局

日本近期於南鳥島附近的專屬經濟海域深海,發現了規模龐大的稀土及關鍵金屬礦藏,成為國際能源與產業界關注焦點。經2024年最新調查,南鳥島海床蘊藏約2.3億噸錳結核,其中包含約61萬噸鈷與74萬噸鎳。這些金屬不僅是電動車(EV)電池的核心原料,更被認為足以滿足日本未來數十年國內高科技與新能源產業的需求,有望大幅降低對外依賴,強化供應鏈自主性。

開採行動預計於2025年起步,日本政府將率先採用「地球號」等專業深海鑽探船執行初步試驗,每日開採量達數千噸,並在2026年推向商業化。這套技術路線將管道深入5,200至5,700公尺海床,挖取含稀土的泥土與錳結核,並進行提煉。每噸海底泥土估含約2公斤稀土,預計實驗作業持續約三週。整體採礦規劃由日本政府主導,目的在於保障國安、擺脫對外依賴,帶動本地電池及高科技產業鏈發展。

這次發現對全球產業格局具有深遠影響。長期以來,中國掌控全球七成以上稀土出口,日本等國高度依賴進口。若日本能順利完成深海稀土商業化開採,將大幅降低對中國的戰略性依賴,並在電動車、綠能與先進電子等領域形成競爭優勢。穩定的鈷與鎳原料供應,也有助於壓低整體產業成本,推動自主技術升級,加速全球電動車普及。

然而,深海採礦也面臨嚴峻挑戰。首先,相關技術極為複雜且成本高昂,目前全球尚無先進成功範例。其次,深海生態系可能因大規模開採而遭遇不可逆影響,引發外界對生態保護的高度關注。日本政府雖強調逐步與科學審慎評估並行,仍須突破提煉效率、環保標準與國際監督壓力等多重門檻。

南鳥島稀土發現讓日本握有重塑全球電動車供應鏈的重要契機。未來若能克服技術、環保與國際協議等挑戰,日本有望躍升為全球電池與關鍵材料新勢力,進一步穩定自身產業命脈,並影響未來國際能源與科技地緣政治。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街口支付「退場劇本」曝光:台灣電支市場恐迎來最劇烈洗牌

夜色、果香與微醺——紫皇百香果酒的小宇宙

那年夏天遇見河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