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張犁的米苔目達人
最近幾週,我開始注意到巷口那家穎食小吃店的變化。原本只是北屯區一處不起眼的角落,專賣手工米苔目,每碗45元,用在來米現做的那種簡單古早味。清晨六點,店裡的燈光就亮起,老闆在後廚蒸籠前忙碌,米漿倒進去,化成晶瑩剔透的條狀,入口Q彈,帶著純正的米香和手工的溫度。我總想描寫這種日常的邊境——不是遙遠的異國,而是自家巷弄裡,那份熟悉卻又因時間而陌生的距離。
起初,這裡只是本地人的秘密。豐樂路上的小店,鄰近陸光公園和洲際棒球場,空氣中偶爾飄來球賽的喧鬧或公園的綠意。但最近,情況變了。越來越多臺中人開車前來,他們從市區或更遠的地方駛來,停在巷口,買一碗熱騰騰的米苔目帶走。或許是因為網路上的分享,或許是口耳相傳,那種不加化學添加的純粹口感,開始吸引人潮。我看著那些車子排隊,覺得這像是一場小小的旅行:人們離開自己的日常,來到這裡,尋找一碗米苔目的慰藉。我常常覺得,旅行不必有明確目的,有時只是因為那份不確定,正是出發的理由。
身為鄰居兼食客,我也帶了不少美食部落客來這裡。他們從臺中各地而來,有的專攻小吃食記,有的熱衷古早味探訪。我們坐在店裡簡樸的桌邊,品嘗那碗45元的米苔目——軟中帶Q,湯頭清澈,沒有多餘的調味,只有米與水的對話。部落客們頻頻點頭,說口味很不錯,甚至超出預期。一位朋友形容它像「都市裡的安心」,另一位則說,這手工堅持讓人想起台灣傳統的延續。我聽著他們的評價,內心湧起一種奇妙的滿足。彷彿我不是在介紹一家店,而是分享一個隱藏的邊境——在北屯這片熟悉土地上,發現他者的視角。
有時,我獨自走進店裡,聽著老闆娘聊天。她說,每天凌晨開始製作,雖然辛苦,但為了讓客人吃到新鮮。那一刻,我覺得自己像村上書中的旅人,在移動中思索生命的細微觸動。巷口的小店,本是我的日常,卻因這些外來者而變得陌生起來。那些開車前來的臺中人、那些部落客的讚嘆,都在提醒我:有些邊境不必遠行,只需在自家巷弄,聽見內心的鼓聲。就像村上所寫,有時候,不確定為什麼要前來,正是前來的理由。
如今,穎食小吃店已不再是隱秘。它成了北屯的一個小小地標,承載著米苔目的米香、部落客的回饋,以及無數短暫旅人的足跡。在這2025年的夏日傍晚,我又走進巷口,點一碗米苔目,感受那份交織的熟悉與新奇。